新时代教师道德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19-09-10刘志山周晓兵
刘志山 周晓兵
摘 要:教师是教育主体,师德是教师之本。新时代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价值目标是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现实路径是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具体内容包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积累扎实学识、培养仁爱之心。
关键词:新时代;道德素养;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039-04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基本内涵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外延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1]。在新时代,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就必须关注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一、新时代教师道德素養提升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才能做好“百年树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基本遵循。
(一)“四有”是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基础性要求
“四有”从信念、道德、学识、师爱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好老师”的标准,是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基础性要求。“有理想信念”要求教师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有道德情操”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情操,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有扎实学识”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有仁爱之心”要求教师要胸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明确了其道德素养提升的基础性要求,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为自己指明提升道德素养的正确方向。
(二)“四个引路人”是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进一步要求
“四个引路人”指明了教师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首先明确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要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立德垂范,以身作则,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身高尚品格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以扎实的学识提升学生的学识,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出品格优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时代新人。其次解决了教育是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以党和国家的理想引领学生的理想,引导学生将所学所得用于奉献人民、回报祖国,培育出为党和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幸福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三)“四个相统一”是教师道德素养提升要求的凝练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与前述要求相比,“四个相统一”要求教师统筹兼顾,强调教师的个人素养与社会要求的统一,这对师德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从“四有”要求到“四个引路人”再到“四个相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求其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以这些内容为标准,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师德修养,使自己逐步向“好老师”靠近。因此,这些内容可以视为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遵循。
二、新时代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性论述,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价值追求。
(一)“好老师”体现了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的基础,他们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师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前途。这清楚地表明,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以便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一个好老师,应当符合上述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遵循,即“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3]每一个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按照“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正确的理论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二)“党和人民满意”明确了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奉献社会
师德虽然表现为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养,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社会成员,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奉献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党和人民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过程。“好老师”应该是每个老师都在争取的职业目标,“党和人民满意”则是对各位教师提出的社会要求。一个教师拥有扎实的学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称为“好老师”,但是如果没有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心”,同样不能令党和人民满意。因此,教师不仅要按照“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按照“党和人民满意”的要求奉献社会。每一个教师都应为能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而不懈奋斗。
三、新时代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教师道德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是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具体而言,包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积累扎实学识、培养仁爱之心。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和信仰是精神的“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教师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用自己的信仰去点燃学生的信仰。
第一,教师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真理武装头脑、引领理想、坚定信仰。
第二,教师要坚持学而用、学而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在实践中从小事做起,从普通的工作开始做起。教师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把美好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提升道德情操
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标准。因为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他的任务在于培养和塑造人。教师在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各个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爱岗敬业。教师的道德情操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上,爱一行才会钻一行。有了为事业奋斗的雄心,才可以在教师这个位置上取得好成绩。因此教师应当忠于教育事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对待学生和工作应充满激情,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要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教师本身应该是那样的人。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自身的学识去提升学生的学识,以坚定的理想引领学生的理想,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去塑造学生的品格,使学生成为学识扎实、品格优良的好青年。
第三,教书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工作目标不仅在于能否将学生教导成才,更首要的是能否成人。因此教师不仅要当“经师”更要当“人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才能,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三)积累扎实学识
扎实的学识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功底。身为教师,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工作便是要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学识浅薄,视野狭窄,将无法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积累扎实的知识。
第,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当前的时代是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当下,知识和能力停留于原地,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和生活中不断积累扎实的学识,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武装头脑,立足时代要求,勇于探索创新。通过学习刺激思考,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交流互动。教师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也是与其他教师交流信息和分享智慧的过程。首先,应多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听专家名师讲课,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卓越之处。其次,参与教研活动。通过与本学科的教师讨论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获取灵感,或对公开课进行磨课,集思广益,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再者,参加教学比赛。教学比赛是教师成长的炼金石和强大的推动力。通过参加教学比赛,如优质课比赛、说课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项目,能与名师、同行进行交流,增强处理教材、分析学情、说课评课的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第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进行反思的教学,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记录教学的困惑和各种突发状况,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将教学反思的感悟汇编成教学日志用以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应当沿着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贤能的人要先使自己明白,然后再去使他人明白。教师就是如此,学高才为人师。新时代教师只有业勤善学、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个可信、可敬、可靠的教师。
(四)培养仁爱之心
师爱是师德之魂,它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对学生应当是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尊重。
第,要严慈相济。学生的成长是从不完善到趋于完善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学生难免会犯错,这就需要教师将“严”和“慈”科学结合。“严”就是要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学生,不迁就、不放纵;“慈”就是一切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犯错误是常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错误。严慈相济、张弛有度,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信任老师。
第二,要一视同仁。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是正常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有活泼开朗的,也有沉默内向的;有聪明伶俐的,也有反应迟钝的;学习能力有高低,品行也有差距。作为教师,不能凭自身情感、好恶去偏袒一部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或掺杂任何偏见,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第三,要理解尊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地对待学生,不应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发号施令。其次,教师应当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亦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会到被肯定和尊重之感,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奋发向上。再者,理解学生的个性、要求和想法。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反应也很快。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想法,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学习并遵循道德素养提升的各项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付诸实践,不断成长,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郑振远.试析师德修炼之道[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2]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0(01).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N].人民日报,2014-09-09(02).
责任编辑 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