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2019-09-10马艳
马艳
摘要:《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选取了青少年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讲述了“爱弥儿”是如何被设计并成长的故事。爱弥儿的成长故事,是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这与作者卢梭所处的工业革命前夕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大关系。也正因此,《爱弥儿》一书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宣扬与赞赏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爱弥儿的成长历程具有时代进步性。卢梭的教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乡村经验的重视,其次表现在指出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最后表现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等自然主义教育观方面的适应上。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自然主义:“乡村”视角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卢梭一生在哲学、政治、教育和文学等方面都颇有研究和著述,其崇尚自然神论、社会契约论和儿童天性教育及浪漫主义的表达手法都在当时社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爱弥儿》一书借牧师卢梭之口讲述了其培养法国大革命前夜的“野蛮人”——爱弥儿的过程,旨在宣扬他培养爱弥儿及其理想婚恋对象苏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背后所隐藏的立场、观点。全书抨击了法国首都巴黎的贵族,特别反对只知道个人享受而不会生产物质财富的贵妇人的自私自利和奢靡偷情的不良风气;同时,讴歌了法国乡村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等。《爱弥儿》一书从婴幼儿的包被形式到孩提时的游戏规则,再到成年时的爱情、游历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是一部对家庭教育大加赞扬的自叙传式的著作。当然,受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的是作者对资本主义探险式的教育大为推崇,而对资本主义流水线一样的班级教学则极为蔑视。尽管书中也对国家、政府、法律、社会等内容有所涉猎,但总体来说,这本书属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是冯特创建心理学学科前的重要探索,其教育学思想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乡村教育和自然主义教育观等内容。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思想,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在《爱弥儿》中,卢梭从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着手,分别对婴幼儿时期、六七岁的学龄儿童、十二三岁的少年、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尽管其间穿插了作者道德、社会、国家、政权、法律等的观点,但家庭陪伴教育是该书的重点。在卢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卢梭的这种家庭教育观点,与中国家庭教育的私塾形式不同,他更在意家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倾向于陪伴式的“亲子教育”。在书的开篇,他就宣称,“教育孩子是父亲的天职”,“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者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职责”,而且在文章结束前,爱弥儿已经明确称呼“我”为父亲了。可见卢梭的家庭教育更强调父亲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家庭教育。但在卢梭那个时代,许多父亲为了生计和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忽略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才有了卢梭的“假父”之名而对爱弥儿行使“真父”之实。
卢梭宣扬的这种教育,固然有许多优势,可以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公民”,但这样一个“野蛮人”一旦走向社会,必然被各种规则和“套路”限制,甚至于要不时地栽跟头,弄得头破血流,也不一定真能逐渐适应社会,这在书中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的书柬”里可以看到爱弥儿或想象或真实的遭际。且這种教育只能存在于大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因为那时的小农经济更能培养出爱弥儿这样的掘墓人。
总体来说,“《爱弥儿》是教育中划时代的巨著,是卢梭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敏感想象。这部教育小说以爱弥儿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为顺序,构想不同时段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全书诠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教育和选择自己的美好生活”。《爱弥儿》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揭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特别是赞扬了歌颂自然的“乡村”视角,这种乡村视角是信息化社会美丽生态和谐构建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思考维度。其次,卢梭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比“天地君亲师”的权利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有了能够制定人才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的权力,爱弥儿才有可能被培养出来,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此外,卢梭的教育学思想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学问,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以帮助其去发现世界的秩序、社会的规则乃至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爱弥儿》中的“乡村”视角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爱弥儿》一书的精华。无论是爱弥儿的生长环境,还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爱弥儿及其理想伴侣苏菲的相见、相交和相爱之地都在外省的异乡,这是有别于作者在文中一再抨击的“巴黎”的对照物。这种讴歌乡村、热爱自然,反对城市禁锢人思想、灵魂、行为和发展的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乡村”视角的鲜明特征。“由此,从自然状态也即从动物状态经历漫漫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的种种特征,如理性、正义感、对朋友的爱、对荣誉的追求等,这些被视为人性之基本构成的东西在卢梭看来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事件的结果,这种结果绝非必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的人性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的诸多特征也可以从来没有。这是一种演化论的观点,也是卢梭信奉近代自然科学的必然结果。”
第一,乡村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在卢梭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宇宙自然而然的结果,尽管这其中掺杂了宗教的宿命论色彩,但这种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作者大力讴歌了乡村教育对爱弥儿及其代表的“野蛮人”的作用,这是今天研究西方教育史所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然而,卢梭的自然主义又是唯心的,过分强调只要按照情欲和自然法则就行,“他在十岁的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钱财的”。通篇来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认为,尽管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乡村是要胜过城市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
第二,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在书中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认为,“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的,最有益于人的,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不仅乡村的植物性食物有利于儿童的喂养,而且乡村的空气也有利于儿童皮肤乃至内脏器官的发育,连乡间儿童的发言都是纯正、响亮和完整的。与之相对的,无论是英国的首都伦敦,还是法国的首都巴黎都是污秽不堪的。在逼仄促狭的空间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不仅视野过于短浅,连说话都哼哼唧唧和含混不清。哪怕是在乡村里长成了的青年,尽管之前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但当他(抑或她)来到了巴黎的都市氛围中,不出半年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狡诈可怜人。
第三,乡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卢梭认为,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为了继承什么家产和财富,而是为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的一个“野蛮人”,而且这个野蛮人有自己的感觉、知觉、推理和判断,能够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总之,卢梭要通过他自己标榜和践行的乡村教育,把爱弥儿培养成为一个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通才。受过乡村教育的爱弥儿,不仅认识花草虫鱼鸟兽,还会耕田做工,甚至会造房子、修器乐、懂经营、善持家,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国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与韩愈所提出的“传道受业解惑”不同,卢梭更强调教师的陪伴和引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两个普通野蛮人身上,是资源极大地浪费。但如果将教师转变为父亲、母亲这一角色,就会发现,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更为难得的是,好的“爱弥儿”和“苏菲”易寻,但好的家庭教师难找,尤其是在教育普及化和法制化的今天,让孩子完全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更显现出《爱弥儿》代替人们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家庭教育作出的探索是多么的珍贵。
第一,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引路人。虽然卢梭讲的是家庭教育,但在书中,爱弥儿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几次。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我”在为爱弥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时,根据外在条件的改变和爱弥儿的自身成长进行适时调整。与其说这里的“我”是一个家庭教师,不如说“我”是爱弥儿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从爱弥儿出生一直到他结婚成家,能陪伴这么长时间和不计回报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哪怕是被赋予了书中那么大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最好“顺木之天”,以求对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卢梭这种培养人的方法,如同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从这点来看,教师的指引作用是提醒学生按照成长规律自然发展就行了,不需要过多干涉,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所以,他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过早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第二,学生最需要的成长是陪伴。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不时强调:爱弥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的陪伴。虽然爱弥儿被作者提及的次数还没有“我”的自叙传那么长,但爱弥儿的每一个关键的成长节点,都会被作者拎出来从学科、历史、需求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爱弥儿的特点进行一一培养。尤其是对爱弥儿的欲望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作者都会事先进行延迟和规避,实在不行下就尽可能地陪着爱弥儿一起去面对、讨论、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说,卢梭深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情况下,陪伴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我”的陪伴,爱弥儿才能幸福健康地度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作者理想中的成人。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不仅体现在爱弥儿的成长上,还体现在爱弥儿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家庭、爱人等的看法,这些内容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关心但又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内容。
第一,人的成长要遵从自然规律。在卢梭看来,万事万物都有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孩子必须要听从老师安排。“卢梭认为,人生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各不相同,成人不应该总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用成人的一系列标准与眼光去衡量儿童是不对的,儿童享有儿童时期的特权,不应去承担成人之后的各种责任。卢梭提出在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教育。”因此,卢梭的做法是带着爱弥儿一起在自然中成长。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男女一起成长不同,卢梭更看重社会对男女的分工需求,认为在爱弥儿和苏菲的成长轨迹相同的前提下,要有各自的第二性征和社会特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人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依然要受到社会秩序的制约。尽管卢梭一再反对社会教育对人天性的戕害,延迟对爱弥儿的社会教育,但他最终仍不得不把爱弥儿推向社会,让其经受社会的考验,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卢梭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出来的爱弥儿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这样的爱弥儿和苏菲,也会在社会秩序的强压下变成和芸芸众生一样的“巴黎人”。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卢梭之所以要写爱弥儿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宣扬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表达,在于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压迫,在于控诉资本主义享乐精神对人天性自由发展的误导。可以说,《爱弥儿》一书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可以叫爱弥儿,也可以叫苏菲,或者是《汉乐府》中的罗敷。
盧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在于其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欧洲乃至亚洲、北非和美洲的教育学现象及思想观念,《爱弥儿》是当时启蒙思想背景下教育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五、《爱弥儿》教育学思想的局限性
正如家庭教育主要是教会一个人生存,学校教育主要是教会一个人学习和初级的人际交往,社会教育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尽管卢梭的《爱弥儿》奠定了他现代教育家的地位,但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卢梭夸大了教师的作用。也许教师的确能给启迪学生智慧,督促其学习,培养其技能,但相对于家庭教育的持久发力,学校教育中的教师是达不到卢梭笔下的“我”的功用的,更不用说当下为了报酬而开展课程辅导的家庭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这一点在布尔迪厄看来也是如此。“从儿童时期开始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全面的、早期的和不知不觉的教育,被以这种教育为前提并完成这种教育的学校教育所延长。”只是布尔迪厄更看重家庭的出身和地位,卢梭则重视家庭教师的熏陶和陪伴。
其次,卢梭忽视了城市的教育作用。乡村固然是城市的起点和母体,但当乡村人口和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以商业交换为主的市镇就出现了;当市镇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城市也就出现了。乡村与城市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提供有了较为充足的来源。二者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当乡村容纳不了人们的生存空间需要时,城市会将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一旦城市禁锢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时,乡村便成了人们对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生活向往的栖息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赞颂乡村教育的优点固然值得提倡,但他背离乡村和城市的辨证统一关系,片面否定城市对人的发展教育作用则是不可取的。
再次,卢梭用虚幻的人物和个人经验的总结来阐述教育的培养,缺乏实证性和推广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是教育学的重要命题。《爱弥儿》一书,通篇以第一人称“我”及学生爱弥儿这一虚构人物的追踪访谈为主,来讨论研究自然人的培养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型性,但不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是一个不能称之为符合经典教育学观点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责任编辑 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