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构建研究
2019-09-10苏晓丽
苏晓丽
摘 要:面对研学旅行形式化、奢侈化等问题的发生,城乡学校急需加强合作与交流。构建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需要城乡学校领导重视研学旅行并达成合作共识,在共同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立跨校、跨学科的研学旅行教师队伍的前提下,做好研学旅行活动经费和安全保障等工作,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让城乡学校资源互为补充、让城乡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资源互补;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0-0018-03
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它既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开展研学旅行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主要任务、基本原则,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完全进入了教育发展计划的行列中。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虽然众多教育机构、旅游企业、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关注并参与到研学领域中,但其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却参差不齐,主要是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研学旅行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构建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让城乡学校资源互为补充、让城乡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可有助于缓解城乡研学形式化、教育缺失、奢侈化等问题的发生。在此前提下,共同体的建立既可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城乡闲置资源在流动中增值,进而助力乡村的振兴战略。
一、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构建阻碍
(一)城乡教育观念不同
首先,农村学生离农愿望强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从而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村家长们也寄希望于孩子,认为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其他课外教育活动都无关紧要。因此,农村教师面对学生考试升学的压力,只能一心钻研怎么讲好书本知识,在学校范围内、在教室里继续延续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无暇顾及研学旅行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次,很多城市学校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普遍认识到研学旅行的意义,但学校考虑到研学旅行涉及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再加上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家长们有时也不是很支持开展活动。
(二)经费和安全问题缺乏保障
首先,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经费匮乏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空心村”现象日益显现,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常年在城市中打工奔波,把孩子留給老人,因此,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加之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他们认为研学旅行就是出去休闲玩乐,没有太大的意义,自然就不会考虑这笔经费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教师的工资有时都难以保障,所以,纯粹依靠学校组织这样的课外活动也不现实。其次,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在农村和城市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的安全始终是家长最关心的重点,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家长会对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带队教师承担很多责任,于是很多学校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因此不愿再组织研学旅行活动。
(三)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当前,研学旅行活动中出现了 “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一方面和学校的总体安排计划不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带队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一直较少,想从中挑选出有能力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教师比较困难;同时,城市学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研学旅行活动属于综合性实践活动,而高质量的研学旅行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质量的课程,就现时情况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和知识实在有限。
(四)研学旅行活动地域受限
农村研学旅行基地虽然可以发挥农业科普和自然教育的优势,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和落后,缺少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地域的支持,加之对卫生和安全问题的考虑,很多城市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到农村,而是会选择一些城市公园、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高校等地方作为研学旅行的活动基地。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由于学校活动经费、实际的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地域更加受限。
二、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构建策略
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既可以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推动城乡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同时还可以让合作双方在共同体中得到提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由于前述种种障碍,共同体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力量参与,并从多角度思考和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之路。
(一)城乡学校领导要重视研学旅行并达成合作共识
研学旅行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意义上的以强带弱的校际帮扶式学校共同体,它是基于合作双方的教育领导及其领导下的师生对研学旅行的共识,即真正的研学旅行应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的共同体。研学旅行共同体的合作双方没有强弱优劣之分,只是出于共同的道德感和使命感而存在。
事实上,优秀的教育领导者为了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为了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已经在尝试这种新的模式,即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工具。但人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并不是解决基础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万能药,它只是一个突破口。
(二)共同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研学旅行是否有实效,关键在于活动课程的开发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发动城乡师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策划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城乡学生存在群体差异,也存在个体能力的不同,但是只要学生愿意亲自参与活动策划,就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还需调动更多的人力来参与,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具体实施应分年级、分小组在每一学期中分散进行。通过定期开展这些活动,我们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乡村学校学生的视野要不断开阔,要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城市学校的学生要去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民风的淳朴。
(三)做好研学旅行经费和安全保障工作
首先,研学旅行活动经费除了依靠当地政府划拨给学校的专项经费外,还可以由共同体成员学校共筹共享,且要加大城乡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共同体建设的宣传力度,因为这是一件对学生个体成长、对学校教育改革、对乡村社会发展都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学校还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除得到家长的理解和社会的认同外,可以适当向家长收取一些经费或旅行开支,同时,争取相关的社会机构对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费用进行优惠减免。其次,学校要提前做好安全风险预防和制定应对措施,需事先和家长进行沟通,签订安全协议,并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和自我管理教育工作,还要请专业的旅行社组织策划出行事宜。学校要和带队教师以及研学旅行目的地工作人员沟通好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以确保学生的安全。除此之外,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学生家长都是可靠的参与者、资源提供者,因此,学校要发挥他们在研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争取一些家长志愿者来协助教师管理学生。
(四)建立跨校、跨學科的研学教师队伍
无论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还是具体的课程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研学旅行活动本身因蕴含丰富的内容,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所以,难以依靠单个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精力来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共同体的运行需要协调各方人力资源,需联合校内外的力量,开展跨校、跨学科的教师协作与交流。首先,学校要邀请开展过类似活动的旅行社来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其次,如果研学旅行活动内容涉及到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最好要邀请一些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最后,要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充分整合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研学导师团队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
(五)共享研学旅行基地资源
共享的前提是共同体成员要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农村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应按照因地制宜和就近的原则,选择研学旅行活动地点,并利用当地乡土特色文化、历史、建筑和大量闲置民居等资源优势,开展农业、自然、民俗文化教育等研学活动。城市研学旅行基地除了选择传统的旅游景点外,应更多地将活动拓展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科技馆、企业和高校等地方,从而与农村研学旅行基地达到优势互补。这样,城乡学校之间的研学旅行资源可以有效实现共享,既满足了农村学生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也满足了城市学生尝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迫切,与此同时,还能间接地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激活大量的农村闲置资源,并取得多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