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以房养老政策试点分析
2019-09-10张旭瀛
张旭瀛
[摘 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特点是预期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趋势引发了中国现有养老金计划的可持续问题,能否为未来的养老金领取者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收入成为未知。为此,我国引入了欧美等国家成功经验——以房养老。但从其试点数据来看,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背景和可行性的分析,结合现状,总结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 老龄化 以房养老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志码:A
一、我国现行家庭模式变化趋势分析
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政策已成为中国家庭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中国家庭的规模,结构和稳定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承担传统职责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挑战。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家庭养老金制度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一)家庭老龄化
从1982年至2015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加速的老龄化进程,而与此同时,中国家庭“老龄化”现象也在增加,主要表现为老年家庭和中老年家庭比例的增加。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达到1.5亿户,占家庭总数的36.7%,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一位老人。多老年人家庭的增长趋势明显大于单老年人家庭的增长趋势,目前,有近120万户家庭有3名或3名以上的老人。此外,2015年,中国有超过3000多万户独居老人家庭(仅包括老年人),过去很少出现3人以上的老年家庭也在增加,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和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家庭养老金的困境。目前,来自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从1982年的73.2%下降到2015年的56.9%。这表明,代际支持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模式。而相应的,老年家庭比例持续增长,这说明老年人居住模式(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成为目前主要的居住模式[1]。
(二)独居老人人数不断增加
独居老人人数不断增加的一个原因是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儿童严重短缺,家庭人口减少。此外,住房条件的改善,摒弃了之前的几代人共享一套房的传统,使得老年人独自生活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更倾向于独自生活的年轻和更健康的老年人。如何保障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量涌现的非传统家庭
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了中国家庭户类型的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大量非传统家庭的出现,如丁克家庭,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和单亲家庭。随着生育率继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移民流动,这些家庭的类型和数量可能会增加。
二、家庭模式变化的影响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政策和家庭变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化。快速而强烈的人口转变加速了家庭变革的过程,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稳定的超低生育水平,人口快速老龄化,大规模移民,新城市化和包括住房条件在内的经济改善,是影响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老龄化和移民对家庭的影响将是更加深刻。
当代中国家庭数量、规模、结构、居住模式的变化发生在“少生”或“独生子女”现象较为普遍,“老龄化”已成常态的背景下,再加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分割,家庭成员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从家庭获得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依靠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随着我国生育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的养老金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可持续问题。前者导致缴费人数较少,而后者导致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这种现象使我国目前的养老金政策严重失衡,因此如何通过调整我国养老金体制来改善养老金不足的情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我国以房养老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首先,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普遍问题,会引起国家的关注。其次,以房养老政策有庞大的潜在市场,若能成功推行,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和负担。
(二)优化家庭资源
在我国,房产在家庭财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而推行以房养老政策,可以使住房这种价值大的不动产流动起来,以此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需求。
(三)促進经济发展
以房养老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流动,带动金融业的发展,拉动需求的快速增长,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带动中国经济,有利于我国GDP的增长。
四、我国“以房养老”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养老金计划是国家为特定老龄化群体提供财务保障的社会福利待遇。养老金制度的初始是由两个目标引起的:个人的目标和政府政策的目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养老金制度旨在平衡退休期间的消费,并为长寿和通胀风险提供保障;在政策目标上,养老金制度被发展为收入分配的媒介,以此来降低我国老年人口的贫困率。但事实上,自我国实行“以房养老”试点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显著,其在我国的发展存在诸多障碍。
(一)传统文化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子女养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城镇已经成为主流。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父母会把他们的房子留给子女,但同时,其养老问题也成为儿女们沉重的负担。而“以房养老”模式的提出,虽然可以减轻子女的压力,但它所带来的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上的传统思想文化差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我国房屋产权的期限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了我国居住用地的使用年限为70年,而这也被金融界认为是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一般一套房还清贷款需要20~30年,退休之后申请以房养老。等到抵押的老年人过世之后,银行、保险公司才能拥有房屋的产权,到那时土地使用权年限已经所剩不多了,如果超过了70年产权抵押房屋又要有偿续期,续期的费用将是巨大的未知风险,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银行对于以房养老市场迟迟不敢下手的原因[3]。
(三)政府扶持的局限
由于该政策目前的社会普及度和人们的接纳程度都有限,而办理流程也很复杂,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以房养老对于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还未真正发展起来,因此政府应加强“以房养老”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政策和细节,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破除产权限制等法律障碍,培育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提高“以房养老”的公信力。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分析还是我国的实践路径,政府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最后,应完善供给端风险应对机制,提高产品设计的灵活度;做好衍生产业链,如老年人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等,提高他们的参与意愿和生活保障。
五、总结
“以房养老”政策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供给不足等问题是一个良策,但从我国5年的试点进程和结果来看,该政策的实施是很坎坷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风险过大,保险等金融机构出于对利润的追求,无法推出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产品;另一方面,老年人无法在较长的预期内确定以房养老的效用。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对以房养老产品进行创新,确保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素琴.“以房养老”,一种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9(3):42- 44.
[2]范子文.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3- 28.
[3]柴效武.反向抵押贷款在中国开办的迫切性与可行性评析[J].城市,2008(1):61-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