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2016-12-26马春蕾李迎
马春蕾+李迎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成果显著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障碍。从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入手,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改革建议,探究适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82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近30年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得到长足发展,但仍面临办学资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毕业生就业遭遇歧视等问题。因此,如何剔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障碍,为其可持续发展建立可行的制度体系,成为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相关理论概述
1.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核心是发展,主要目的是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与改善公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强调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维护环境平衡为基础,将科技创新作为原动力,追求以人作为核心主体的由环境、资源、社会与经济各要素构成的复合体系的协调发展,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并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与协调原则。
1.2民办高等教育
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民办高校是经国家批准、具备法人资格的办学主体。具体形式包括个人办学、企业与事业单位办学、政府与民办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社会团体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其中团体或私人自主办学,是由团体或私人出资,自聘教师,自行招生,依法自主办学。自主性强,独立性强,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权。附属办学(独立学院),是依附公办主校的品牌声誉、教师资源与系统完善的管理经验,以公办主校为缘起,寻求独立办学的发展突破。目前这两种形式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类型。
1.3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来探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有效应用到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在追求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同时,满足社会、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尽量追求投资的高效率。努力探索自主办学、特色办学的发展路径,形成竞争优势,这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2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条件、质量以及特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其中也伴随着一系列无法回避且阻碍其发展的现实问题。
2.1制度障碍是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2.1.1相关制度存在冲突
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依据,但它与《教育法》的部分规定存在矛盾,《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存在不和谐的内容,而且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真正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要求的法律。此外,在民办高校产权归属、合资合作办学、享受税收优惠及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等方面都存在着含糊不清的问题。
2.1.2教育政策存在不公平现象
教育政策的不公平是另一个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说,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平等性与微观教育政策的非平等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造成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也是阻滞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国家在宏观领域的公共教育政策已经给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待遇,但在具体操作领域,如教育资源配置、教师待遇、学生待遇等方面,民办高等教育还是无法与公办高等教育享有同等的政策保障。
2.2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管理制度的缺陷
(1)目前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独立法人性质并没有真正落实。如有的民办高校表面上实行董事会制度,实际是家族管理模式,董事会流于形式,更换校长与教师随意性强;有些民办高校不能实现真正独立的财务管理,而是被学校的举办者操纵;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将资金挪作他用,有违办学宗旨。
(2)当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都以培养应用型、适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目前多数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公办高校趋同,导致有些高校盲目追求考试通过率,外语、计算机过级率以及取得学历文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优势。
(3)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支任职稳定同时具备高水平科研与教学能力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以新毕业的年轻教师与退休聘用教师为主,缺乏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甚至断档。教师聘任中短期行为较多,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具备科研攻坚能力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这也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大问题。此外,许多民办高校尚未将教师的进修培训纳入日常管理中,现有的学术氛围、学术制度与政策,难以满足专职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3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到2013年,日本私立大学占本国大学总数的78.5%。到2015年,美国私立大学的数量超过美国大学总数的50%,而且从建校历史与学校排名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而到2015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仅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28.28%。由此可见,我国的民办高校无论在办学规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西方私立高等学校仍存在诸多差距。基于此我国目前急需建设灵活、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的改革建议
4.1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股份制产权制度。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来说,理清个人产权与民办高校产权的关系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目前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产权主体界定模糊问题,这也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理顺投资者与学校的所有者关系、与校长的合同关系、与教师的聘任关系,促使民办高校产权结构日趋合理,会对学校的运营效率产生积极提升作用。这不仅体现了个人、公司产权制度的完备,更有利于推进民办高等教育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4.2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法制化改革进程
为确保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必须坚持走法律规范、监督、治理的道路。依法办学,克服事随人异,或因为政府主管教育部门的干部换届带来的治理的间断性与随意性。在近代我国有关私立大学的立法反映当时政府对私立大学管理的重视与监管的高效力,同时也反映完备的法令能为私立大学的发展与壮大创造良性的环境。另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是私人或民间组织,其管理系统是董事会聘任的校长责任制,学校拥有办学的自主权,如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与人事管理等,政府只有通过立法与执法才能指导、有效监管民办高校的办学。
4.3增加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给予民办高等教育以适度的经费,鼓励多元化投资兴学。首先,政府不应该以投资入股的方式给予民办高校经费补助,这样容易导致民办高校产权不清,也可能部分丧失办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所以很多国家的私立大学都有接受政府经济援助的惯例,但大多拒绝接受政府直接投资。其次,政府可以明确限定补助经费的用途、使用范围等,旨在改善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资质,提高办学质量。第三,可以颁发具有奖励性质的政府资助经费,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良好的民办高校给予政府奖励。
4.4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制度体系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增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制度是保障其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制度体系应涵盖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机制等。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民办院校,鼓励民办院校依据各自不同的办学条件,注重形成发展特色;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之能被行之有效的贯彻落实。
4.5建立面向民办高校职工的劳动合同法规制度
为了建立适应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在保证可承担的办学成本的前提下应尽量给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保证教师能及时分享各学科的前沿成果;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并保证定期定额的科研经费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之成为民办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
5总结
文章试图从明晰产权制度,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法制化改革进程,加大政府政策扶持,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以及建立面向民办高校职工的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等五方面探究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论题,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段勇.引入动态股权制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2]刘梦今.中外合作大学公私属性之辨[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3]黄勇.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民办高等教育股权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
[4]施文妹,周海涛.落实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地方实践与创新发展——基于六省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
[5]刘建明.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