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9-10崔文姬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无创通气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

崔文姬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589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根据不同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n=294)接受头罩吸氧治疗,观察组(n=295)接受无创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和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无创通气

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仍然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主要肺部并发症。以往临床多采用有创通气法、面罩吸氧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但效果不理想,无创通气是指不经人工气道通气,能通过提高跨肺压力来促进新生儿呼吸。本研究就探讨其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589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根据不同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n=294)接受头罩吸氧治疗,其中男153例,女141例;日龄0.5h-8d,平均(3.1±1.3)d;体重1621-2224g,平均(1952.7±263.5)g;疾病类型:93例毛细支气管炎,118例支气管炎,83例支气管肺炎;观察组(n=295)接受无创正压通气,其中男154例,女141例;日龄0.4h-8d,平均(3.1±1.4)d;体重1627-2221g,平均(1951.4±264.7)g;疾病类型:95例毛细支气管炎,116例支气管炎,83例支气管肺炎;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1)具备呼吸机治疗指证;(2)无先天性畸形者;(3)患儿家属均知情研究;(4)符合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振动排痰禁忌证者;(2)直系家属存在慢性呼吸道疾病者;(3)胸壁疾病、上气道损伤、梗阻者。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保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头罩吸氧治疗,氧流量5-8L/min;观察组再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氧流量5-7L/min,呼气压4-6cmH20,吸气压15-25cmH20,控制频率25-40次/min。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H、氧饱和度(Sa02)、二氧化碳分压(PaC02)、血氧分压(Pa02)]和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一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aC02<50mmHg,SA0285-90%,Pa0250-70mmHg;有效:臨床症状和体征消失,PaC0235-45mmHg,Sa0290-98%,Pa0270-90mmHg。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O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以n(%)、(x±s)表示,x 2、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儿pH、SaO2、PaCO2、PaO2对比差异明显(P<0.05)。表1。

2.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P<0.05)。表2。

表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病情严重,可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及时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对促进其预后改善意义重大。无创正压通气是指让有主呼吸的新生儿在呼气相时保持呼吸道正压的一种技术,可消除气道阻力,缓解缺氧状态,排出CO2。无创正压通气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应用以来,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临床广泛认可,张馨丹等人研究显示,无创正压通气能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患儿通气阻力,并能随时调节维持呼吸末正压,促进气体交换,提高肺泡通气量,降低呼吸肌负荷和耗氧,让患儿能自主呼吸,并能调节混合气体、浓度、温度,促进肺换气和肺通气。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和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无创通气能有效改善血气指标,纠正缺氧状态。分析是无创正压通气可避免损伤患儿呼吸道黏膜,降低了肺感染、损伤,且操作简便,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无创通气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同雾化方式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无创通气的效果体会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无创通气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危重患者32例临床观察
慢阻肺临床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