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哲理”的作文教学实践

2019-09-10钟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哲理教学实践

【摘 要】写作中,“哲理”是文章的灵魂,能激发阅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能提高文章的思想价值。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写出有哲理的文章:一是综合运用思维方法,即综合运用辩证思维,如由个别到一般、相似联想等方法;二是突破思维定式,不断横向拓展或纵向深挖。

【关键词】哲理写作;思维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钟恺,中学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

一、哲理概说

(一)哲理的界定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道理,是对生活的深刻启示。“哲理”一词乍一听很玄奥,其实不然。比如我们日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都蕴含着哲理。那么,“人要吃饭”是不是哲理?这是常识,而非哲理。哲理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表达一种人生观。譬如史铁生的“死,是一种无需着急的事情”便从常识层面上升到了哲理层面,因为他启示人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对待死亡。简而言之,只有那些深刻的、能给人以启迪的思想,才能称为哲理。

(二)哲理对美文的意义

一篇美文,一定是具有真实体验的,能表达一定的思想。美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往往是因为其中体现了真情实感或深邃的思想。深邃的思想是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和提炼出来的,即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从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并融入文中。一句哲理性的话语有点石成金之妙,使文章放出异彩。古人说的写文章要“片言居要”“画龙点睛”,讲的是要开掘思想,在文中加入核心的语句。文章富有哲理,无异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不仅能激发读者追求“真善美”,而且能提高文章的思想价值。

(三)写作缺乏哲理的原因

作文有两个基本要素:语言和思想。进行创作时,不能只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更要考虑如何通过文字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缺乏观察和思考,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且枯燥,缺少可写的内容,故只是机械地将平日的经历直接搬到作文中,没有进行思考。由于他们缺乏对事件进行独立的、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尽管他们已经尽力在叙事上做到绘声绘色,但也很难闪烁出思想的光辉,从而致使文章流于平庸。

(四)哲理作文的写作策略

1.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

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思维以世间万物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感知,进而得出结论。在写作中要善于使用哲学观点,学会变换角度观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地进行思考,这样文章才会富有哲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2)由个别到一般

由个别到一般是人们深刻认识现象和规律时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个别”是指在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件事情中所体现的特征,而“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适用的通用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方式不仅能让人发现个别事物的特征,更能挖掘出一类人和事的共性。行文中若能体现出这种哲理的思维轨迹,文章的逻辑线索就会很明确,思维品质也能得以彰显。

(3)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看到一个事物时能将特征相似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在作文中,若能将写作的对象与学生熟悉的相似事物联系起来,并将蕴含其中的情感傳递给读者,那么文章就会更富有感染力。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思维,也能使学生的感触和思考表现得更深邃。

2.突破思维定式

人的思维出现定式是难以避免的。写作中可以从俗语着手,通过不同的解读给人以新颖的感受。比如人们常以“开卷有益”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如果书非好书,那读之就未必有益。由此延伸开来,“历史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等俗语都是如此,文章如果能从一个新角度不断地横向拓展或纵向深挖,就能体现出更有深度的哲理思想。

二、富有哲理之“真写作”教程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蒙田

材料二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费尔巴哈

材料三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境域

题目中“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明确了学生写作的方向,即必须立足于材料提供的三则名言。学生首先应认真解读三则名言中体现的思想,以免因为错误的解读造成偏题。蒙田说要重视“我们自己”,是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不要妄自菲薄;费尔巴哈强调的“无我”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人要弱化对自我利益的考量,心怀天下,积极奉献社会。

习近平则强调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年轻一代在干事创业中必须自觉做到克制自我、成就大我、追求无我。三人的话都是围绕“我”而谈。由此观之,题目的主旨是既要重视自己、找到自我、建立自我,又不可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学生立意时必须以三则名言中的具体语境为基础,紧扣材料展开对“有我”和“无我”的辩证思考。

(三)个性体悟

体悟一:本题的材料以名人名言的形式呈现。三则名言中提到了“自我”“有我”“无我”的概念。其中,“有我”即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无我”指淡泊名利。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只有做到内心有“我”,才能敦促自己不断提升,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无我”需放弃自我利益,提高自我的思想高度,为社会无私奉献。“有我”是“无我”的基础,“无我”是“有我”前进的动力。

体悟二:此题妙在既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又考查学生的“三观”。尤其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正确把握对“自我”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学生在作文时应加入自己的个人思考,展现自己对两种“我”的体悟,紧扣主旨进行创作。

(四)思维轨迹

思路一: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谈到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均有其道理。那么,在生活和人生观上,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有我”还是追求“无我”?要追求怎样的“有我”和“无我”?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该怎么定位“自我”?文章只要不脱离对“自我”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二:材料三指向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是一种无私,是一种大爱的情怀。立意时,主旨既要包含“有我”,也要包含“无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谈“有我”和“无我”的关系,或谈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化。谈的时候“无我”之中要有“有我”,谈“有我”又要体现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

三、例文展示

“有我”亦“無我”

如果将自我以舟作比,“有我”与“无我”则是舟左右的一支桨,无论缺了哪一边,“自我”的小船都会倾覆,坠入汪洋大海。唯有“有我”与“无我”紧密结合,自我才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远航。

“有我”为“无我”提供了精神支柱。正如蒙田所说:“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唯树以“有我”之信念,方可筑“无我”之奉献。历史的回响声中,我们可以听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看到他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奔走于中华大地;我们看到谭嗣同以“救亡图存,维新救国”的信念,献身于百日维新运动中。正是心中“有我”,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毫不动摇,也才能以“有我”的精神托举起“无我”的行动。

“无我”强化了“有我”。正像费尔巴哈所言:“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社会因“无我”之奉献而进步,社会的繁荣催生出个人的使命,个人的使命又将“有我”之信念巩固得更加稳定。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生只做一件事”大有人在。无论是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小小的糖丸移除脊椎灰质炎的侵害;还是隐居马兰的程开甲院士,推动核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抑或是植物学家钟扬,用十几年踏遍西藏的足迹打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岁月如流水,漫长的时光中要如何才能将毕生精力投身于一事?岁月很长,又如何能耐住性子,投身于一事?我想,黄大年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是每个人“无我”奉献,孜孜以求的结果。梦想越接近,“有我”的信念就越被加固,奋斗的脚步也就不会停下,而是一生永不停息。

但是社会上“有我”或“无我”的缺位并不少见,实现如习近平所说的“我将无我”,仍任重道远。万州公交车的乘客因固执“自我”与司机争执致使公车坠江的惨案仍让我们心情沉重。唯有心中植有“有我”和“无我”结合的坚定理想,信念才会牢不可破,美德才会促使社会变得更好。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生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建立自我,心怀“有我”和“无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朝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征”迈进!

四、反思交流

(一)例文评析

首先,在立意上,作者精准地理解了题意,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以哲理化的语言展开文章,把“自我”比作舟,“有我”与“无我”则是舟左右的一支船桨。将经过思索提炼出的主题开篇立意,不仅耐人寻味,而且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在构思上,作者借助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材料的挖掘、对内容的概括力,将“有我”与“无我”进行了一番理性分析。纵向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紧密围绕“有我”与“无我”的关系展开论述。横向上,由点及面,辩证地对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进行全方位分析,用联想和想象使哲思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在选材上,作者敢于超越学校生活的藩篱,着眼于不断发展、日益变化的社会,聚焦社会现象。作者通过对同类现象和各种关系的考察,挖掘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使文章洋溢着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对国家的深邃思考,显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个人责任感。作者的视野开阔,充分体现出现代中学生在思想上的大气和豪气。

(二)升格建议

其一,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善于挖掘名言中的哲理。名言警句是伟大人物切身实践与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经验智慧,具有哲理性,能警示后人、规范后人、激励后人。如果将其融入作品中,可充分彰显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比如,李淼认为,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生而为人,既不能放弃“自我”,也不能摒弃“无我”,当建立“自我”而追求“无我”。再如,村上春树有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此句亦道出了“生而为人,当知坚守‘自我,当晓追求‘无我之念,才能了无遗憾”此般丰富的哲理。类似这样的句子若能与事例论证穿插使用,这朵哲理之花定能在妙笔下绽放得更耀眼。

其二,写作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我”的意识。作文要写出哲理性并不是某种作文类型的特定要求,而是所有写作的最终指向。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思考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将人的精神从平庸中拯救出来。因此可以在文章最后,就“怎么做”的环节里强化“我”的存在。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是怎么看待“有我”与“无我”,“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又如何在“有我”的执着追求中,向“无我”的境界迈进?只要能将个人思考在文末深化一下,文章的思想深度就能再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还应不断地、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用哲学观点去驾驭主题、分析事理的能力。如此,文章才能具有新思维、深立意,并且闪耀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哲理教学实践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