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数乘法计算典型错误及其教学对策
2019-09-10陈坤贞
陈坤贞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小数乘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小数本身计算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麻烦,因此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再加上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这也给学生的小数乘法计算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本文针对小数乘法计算的典型错误简要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数;乘法计算;典型错误;教学对策
引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起步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数学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是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础阶段,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质量和体验极其重要。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爱闹,天性活泼,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就很容易在课堂上发生“走神”现象,不利于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想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一份保障,就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小數乘法计算典型错误
首先,小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很容易出现小数点的位置错误。由于小数乘法的结果数量较多,小学生经常因为马虎将小数点点错位置,影响了最终的计算结果。尤其当计算结果整数部分为零时,学生很容易将零当成小数的位数。小数点点错位置或者忘记点小数点,是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常见的典型错误。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律掌握不够牢靠,经常会由于位置的变化而点错小数点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计算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其次,小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众所周知,乘法是需要进位和退位的,那么小数点的乘法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困难。因为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公式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时,有的学生就会在进位和退位上出现错误,小数点移动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而小数点不同的位置会改变最终的计算结果。
最后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是由于马虎引起的计算错误。小数乘法计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这不符合学学生爱玩爱闹的天性。很多小学生都看到小数乘法计算就有种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因此这种错误的学习思想导致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必要的丢分现象。而学生经常出现这种计算错误,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对策
(一)加强小数的口算练习
对于加强小学生小数乘法计算能力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的规律和公式,还要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因此加强小学生小数乘法的口算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应用笔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口算才是实际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对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来说,很多时候都可以经过分解和组合来简化计算的流程。比如说6.53×7.5,这种小数乘法的计算就可以进行拆分,在拆分的过程中有一些是口算可以解决的,不必要用笔算来解决小数乘法的计算,这就节省了学生小数乘法的计算时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小数乘法计算的训练中,每节课上要拿出相应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在口算上达到高精准的速度和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数乘法计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枯燥性。因此教师要在小数乘法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小学生的天性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小数乘法计算的学习态度。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其次还要保证学生具备正确的计算思路。教师在学生小数乘法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典型错误,就要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计算的方式。一般来说,小数乘法计算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
学生多应用教师传授的计算思路进行小数乘法计算的训练,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提高小数乘法的计算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列草稿的好习惯。在小数乘法计算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借助笔和纸,用草稿计算的方式加强小数乘法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计算不认真这一学习陋习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小学生小数乘法计算能力,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正确认识在小数乘法教学计算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这些错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这些典型错误的教学对策,并将其科学应用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不断推动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云康. 小数乘法计算典型错误及其教学对策[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9):49-50.
[2]徐惠. 小数乘除法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