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09-10汤中秋李靓
汤中秋 李靓
摘 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其发展同样受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影响。以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及其创造的传播环境,也带来了教育理念、方式和效果的变革。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缓慢起步、逐渐增长、迅速发展和成熟提升四个阶段。研究主题倾向明显、研究成果不均衡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滞后、支持力度不够、研究内容失衡是该领域研究面临的主要困境,跨学科、团队化、应用型研究是后续研究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思想政治;媒介素养
就新媒体而言,其作为媒体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媒体的一切特征或传承、或改进。简而言之,可以从“新”和“媒体”两个角度来理解新媒体:“媒体”即传播学中强调的传播信息的媒介,而“新”则是从传播介质、传播内容、传播形态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变化。从传媒介质来看,新媒体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输;从传播形态来看,不再局限于同一内容的单一表现,而是整合多种形态来传播同一种内容;从传播效果来看,从传统的可预见传播范围向指数型不可控传播转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是借助数字网络传输技术,融合多种传播形态,以定向或者非定向的方式,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匹配合适的媒体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学界对“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在措辞上有一定的模糊性。“新媒体教育”研究,这一概念主要强调“新媒体”作为一个具体的专业来探讨其教育发展问题,结合教育学与新闻传播学两者的研究视角,是对新媒体本身的研究。而“新媒体与教育”研究,则着重强调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新媒体”是一个前缀,研究的主体是教育本身,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广义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包含关系,“新媒体教育”属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内容范畴,包含于“新媒体与教育”研究。从狭义上来看,“新媒体教育”研究强调新媒体专业教育的发展,“新媒体与教育”研究强调新媒体与教育的关联性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将“新媒体教育”纳入“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范畴之内,做宏观层面的探讨与分析。
一、我国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国内对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路径主要集中在两条,一是以教育为着眼点,从媒体技术发展与传播方式变革所形成的新的传播环境的角度探讨传统教育问题,例如新媒体环境下的某某教育问题等;一是以新媒体为着眼点,探讨媒介素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根据知网文献检索的结果看,国内对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86—2005年为缓慢起步阶段;2006年至2010年为逐渐增长阶段;2011—2014年为迅速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为成熟提升阶段。
1986—2005年缓慢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偏少,年均论文不足2篇,研究内容和研究议题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为主。研究内容集中在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以及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关系研究。相关概念还是以传统的“电化教育”“新技术”“现代技术”“数字技术”表达为主,还未统一到“新媒体”这一概念之下。
2006—2010年逐渐增长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有所增长,但发展速度相对平稳。论文数量从2006年的11篇发展到2010年的91篇。研究议题扩大、方法增多,除新闻传播学外,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增长最多。“新媒体环境”的研究成为共识,“新媒体”概念的表达趋于统一。
2011—2014年迅速发展阶段。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成果呈跳跃式增长,论文数量达到三位数的总量。研究议题在多元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依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新媒体的交叉研究为主,由表层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媒介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更广泛的议题也有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的范式多采用在新媒体环境下来探讨传統研究对象的发展问题。
2015年之后,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进入快车道,论文发表数量已达四位数的总量,呈现出规模化的特点。除了对传统的热门议题依然持续开展研究外,这一时期探讨融合教育的各种议题层出不穷。
从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来看(见表1),在1986-2016年出版的4000余篇论文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占到63%的比重。其研究侧重探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和创新其功能。排名第二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的相关内容、占3.7%,这一主题的研讨集中在如何解决新媒体带给党员教育的影响和新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偏向于理论探讨,提出解决对策。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问题的探讨则排在第三位、占3.3%,在研究这一主题时,分别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定性对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进行阐述和研究,着重理论的研讨;另一方面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根据群体和地域的不同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其他还包括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关于廉洁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拓展(见表1)。
目前从数量上看,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呈现出重点突破和多元拓展的特点。从研究领域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成果最多,其他领域尚属于萌芽阶段,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从研究方法来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相对单一,集中在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范式。而其他主题的研究深度虽然相对浅薄,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说理研究,而是通过定量的方式来对理论加以佐证,更具有实践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总而言之,目前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外,新媒体与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有待深入。
二、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的领域与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论文构建文献高频关键词矩阵,并将关键词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生成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图形(见图1)可见,位于中心位置的新媒体环境、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等词代表了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的主题,而处于边缘的关键词,虽然受到关注的程度比较低,但是却代表了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更多领域的研究,如媒体联盟、爱国主义、新媒体艺术、高校辅导员教育等。
总的来说,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三者之中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研究对象则以大学生和党员群体为主。研究主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展开。
(一)从技术创新视角研究教育手段与方式的创新
教育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研究是从新媒体技术的层面来进行理论提取,相对于单纯的理论探讨,这一主题的研究更注重技术决定论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新媒体的出现,最初或者说初始动力就是技术的发展,技术驱动是新媒体出现的关键因素。而新媒体技术能够直接地作用于教育领域,首先就表现在对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教育技术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从“电化教育时期”到“现代教育技术时期”和当下“新媒体技术时期”。虽然在新媒体技术出现初期曾有过课堂教学中是否应该及如何使用新的媒体的争论,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顺应历史潮流的现实选择。在肯定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学者们也从多媒体的本质内涵和外延特点的角度,着重讨论了媒体的弊端和负效应,强调“应继续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媒体资源,同时展开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实际运用”。[1]现有研究还从比较和借鉴的视角,反思了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媒体狂热”和“商业公司过分参与”的现象,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发展提供借鉴[2]。
(二)结合政治和法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领域是目前新媒体与教育相关研究的主流。从这一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来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新媒体环境的应对与适应上,如“提高认识”“抓住主线”“落实宣传”“新闻改革”“整体联动”“队伍建设”等等。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传播所呈现的“内容的生动性和广泛性”“跨时空性”“快捷性和及时性”“互动性”等对“知识结构”“主旋律”和“道德意识及心理”等方面的挑战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为此提出可以从技术和非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管理和控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高工作者素质”的应对策略[3]。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以青少年居多,大学生这成为研究的主体,如注重“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主动建设”,以便把握学生思想脉动。除大学生外,网络环境下老年人的思想教育也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目标,有学者从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弱势出发,指出网络媒体教育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缺席,建议“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规避“网络信息过载症”和“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现象”[4]。最近几年,通过选择新媒体的典型代表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增多的趋势,如微信、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途径。
(三)以新闻传播学视角研究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英国学者利维斯·桑普森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目的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等,教育孩子们对媒介信息进行辨别与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卜卫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之端。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同时,更多地选取了定量研究的方式,用社会调查法对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媒介素养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在知网上以“媒介素养教育+调查”为篇名共检索到论文49篇,发表时间最早为2005年,研究群體分布为学前儿童 1篇、青少年12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篇、大学生(高职到博士)27篇、80后父母1篇、远程开发教育学生2篇、教师1篇、农村受众2篇,其他论文2篇,青少年和大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的重点人群。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议题得到了新发展,在传统媒体传播场域中处于信息接收地位的受众,其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和舆情的传播者的地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台湾学者林承宇在媒体的“流动性”下讨论媒介素养的“变”与“不变”。他认为“使个人在媒体社会中能有参与感与权利感,此即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活动”,媒体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并能促进社会的进步[5]。网民也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杨彦红和赵媛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提高网民个人素质,而网民个人素质的提高能对网络舆论产生积极作用[6]。
三、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问题与困境
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直到近几年呈现出研究热潮,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有益地尝试,特别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但就研究的情况来看,依然表现出几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单一滞后
与其他研究学科的多样化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相比,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方法呈现出严重不足和相对滞后。一是研究方法单一表现在大多的论文偏重“现状—原因—策略”的单一质化研究,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寥寥无几,问卷调查相对缺乏。就质化研究而言,现象描述、现状归纳和介绍国外经验的论文占大多数,而文化批判层面、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下的研究相对稀缺。二是研究的关键论题和核心论题有待深入。尽管众多的研究都提及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的应对策略,但基于研究的现状,大都受现有策略研究思路的限制。尽管政策、媒体、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策略均有所涉猎,但具体怎样实施还有待深入。三是虽然学科融合为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但现有的融合角度仍停留在对某个观念或方法的借鉴上,而非深层面的融合,因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略显不足。
(二)新媒体与教育研究得到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基金支持的成果仅为3%,从中央到地方最新媒体与教育方向的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上都相对缺乏。正因为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缺乏,深度学理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多为零散的性的研究,系统性不强,硕士论文仅200余篇,博士论文只有5篇,这大大限制了新媒体与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这一部分的改善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既要在研究经费上加大投入,也需要在人员的培养上在大力度。
(三)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内容比例失衡
有50%以上的研究成果来自于高等教育领域,还有25%左右的研究成果来自新闻与传媒领域。这两方面研究的成果就占了所有成果的近四分之三,不仅如此,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领域,而新闻与传播的研究则侧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研究议题高度集中,使得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且滞后,这影响了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整体性与全局性。
四、新媒体与教育研究展望
新媒体与教育研究是新媒体发展催生的新议题,也是教育改革助推器。围绕新媒体与教育的发展,学界已经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未来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会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跨学科研究
新媒体与教育这一主题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研究内容,一个是新媒体,一个是教育。从目前的学界讨论来看,新媒体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新闻传播领域的固有概念,其产生就伴随着多个行业的交叉融合。而教育本身是所有学科所必然涉及的领域,因此,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会在更广泛的学科融合下发展。跨学科对于新媒体与教育研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随着学科分化的加剧,学科间的联系却日益频繁。新媒体与教育本是两种学科门类,通过比较、移植、辐射、综合的方式,交叉渗透进而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例如新媒体与廉政教育、新媒体与创业教育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出现,不断填补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空隙,进而出现新的学科分支,完善学科体系。
(二)团队合作
正因为跨学科研究,不同的学者和各自研究的领域如果要进行创新,就需要通过组建研究团队来开展研究,结合多种学科背景,开展系统性研究。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已经开始显现出这一发展势头,大量的研究成果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学者共同研究完成。团队研究一方面以兴趣为核心自发形成科研团队,研究以零散的“点”为主,表现为微观研究;另一方面以项目为核心有目的地系统创新,研究以完整的“面”为主表现为宏观研究。团队合作体现出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正在向成熟化方向发展,当研究由零散的研究向类别化系统研究发展,学科的研究也就有单纯的现象研究上升到深层的理论高度研究,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已经由早期的单个案例或单个现象的特殊性研究向框架整合和系统构建的普遍性研究发展,从研究群体来看也需要从单个学者研究向多名学者合作研究发展,从而为新媒体与教育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三)研究成果的应用型倾向
与其他的研究主题不同,这一主题的研究更强调实用性,单纯的理论探讨较少,实践性强。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一特性依然会持续,这与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应用型属性有关。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集中在青少年群体,正是因为青少年群体所反映的问题待解决,进而延伸出多种研究视角。当然,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但其发展轨迹千差万别。通常情况下,研究的起始点都是对定义的界定,而新媒体与教育研究起始点多以具体的现象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定义与概念的界定,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与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因此,新媒体与教育的研究会以应用研究为主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沈逸.正确认识多媒体——兼议中小学媒体的开发应用[J].中國远程教育,1999,(12):46-47,50.
[2] 熊才平,陈晓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3] 王泽羽,杨玲.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来自传播学视角的全新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 曹海涛.网络媒体教育:社区老年思想教育的新视野[J].成人教育,2012,32(1):12-14.
[5] 林承宇.新传媒 新素养:媒体素养教育的变与不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77-81.
[6] 杨彦红,赵媛.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