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策略
2019-09-10张云谦
张云谦
摘 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最新通知,2019年秋季,7~9年级,语文等学科将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强调的是“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在语文课程改革愈发深入的今天,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和策略探索。加强语文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开发,缘于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校本教材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通知,从2019年秋季起,全国中小学统一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其中关于“语文教改”的内容,更是在家长中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语文教改”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在此次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古诗文一共有128篇,比原来增加了87%,而初中的语文古诗词比原来增加了51%;名著阅读方面,在国外名著经典部分,增加了《苏菲的世界》《追风筝的人》《威洛比家的孩子们》等近现代文学著作;以前语文考试的卷面大概是7000字,教改后将增加至9000字,而未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从“语文教改”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新教改实际上提高了语文考试的难度,同时告诉我们,考试不会只考教材以及课堂上的内容,必定会涉及很多课外的知识,学生必须从小就做到“博览群书”。
作为语文老师,“新教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同时产生了疑惑:“新教改”让阅读量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在原来没那么高要求的情况下,学生的实际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都差强人意,现如今如何落实和实现“新教改”的目标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思考的结果是——校本课程和教材。不得不说,现今的校本课程大多沿用的仍然是通用的语文教材,但笔者认为,无论以往的课程要求还是“新教改”的课程要求,被动的硬性阅读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是兴趣的具体表现,那么,教学中能否根据实践和积累,开发出既能激发兴趣,又能融合文本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语文校本课程和教材呢?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专家开发的课程而言的。对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有着鲜明的意义。首先,开发符合实际的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是从全国的实际出发进行设置的,但全国的地域性差异决定了课程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便于学生进行实践和提高教学水平,既可以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又开发了外延,达到了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其次,国家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所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便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最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教授学生,必须自己先掌握一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这些理论和专业教师在学校时有可能没有接触过,所以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只有教师掌握了,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基于上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意义,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谈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搜集学生典型作文,编辑成册,供教师讲学、学生研究之用
写作源于阅读。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阅读情况,同时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或有助于学生模仿,或鞭策学生纠正。因此,让学生以此为参照,能对平时的阅读进行有意义的反馈。笔者以近期的一节作文评讲课为例,作文评讲的题目是《与 拥抱》。当我正聚精会神朗诵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时,部分学生却乏味地、被动地听着;当我请同学点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时,不少学生能宽泛地说出问题,但缺乏具体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因为这样的点评缺乏记忆基础。以学生习作编辑成册的校本教材,融入了教师的点评,而这些点评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明确指出了学生日常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涵盖了作文审题、细节处理、字词运用、文笔思想、作文构思等,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又反馈给学生,并以成册的形式让学生以日常阅读方式加以巩固,充分发挥了校本教材的作用。
二、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的开发,使之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学习古诗文、閱读国内名著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笔者深信,让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产生兴趣,是现今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要契合学生实际所学的课程,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当中挖掘传统经典文化。我们曾经要求学生以临摹、抄写等形式去亲近古诗文,并以此为载体,逐步背诵这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后来以班级、年级为载体,开展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举办古诗文竞赛活动(如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文学常识比赛等),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如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又如,我们曾开发过一本古诗文注译,类似的注译册子汇集了语文教师日常古诗文教学的成果,这些成果取自课堂的笔记,并把握了考试的方向,学生阅读类似的注释时,能有效巩固课堂的知识内容,避免了信息繁杂带来的困扰,减轻了负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传统经典文化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有利于帮助他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以“我爱我家感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本土文化
课本里的众多古诗词、文言文,包括课外的名著阅读,都有本土文化、风俗人情的体现,这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以我们经历过的初三备考为例,多份模拟试卷都出现了有关客家地区饮食的课外阅读,不少学生却对文本中出现的“东坡肉”“盐焗鸡”等相关美食的来历、文化典故等相当陌生。这种陌生感一方面缘于本土文化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对其缺乏挖掘和认识。不久前,我们曾试着开展让学生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去挖掘本土文化的研究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查找资料、寻访、登门讨教等方式挖掘了不少典故、诗句,得出了不少新颖的结论,学生也以此编写了《河源市民间美食故事》《河源市龙川县十大美食》等册子。学生对他们的成果倍加珍惜,也为此而骄傲,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现如今,“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即将到来,笔者一直认为,语文的一切学习都是基于阅读。我们对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也就在于契合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让语文和现实生活实现更多的对接,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源泉,让书本的学习更多地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在实践中拓宽阅读的渠道,在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在生活中把住“新教改”的脉搏,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宏锦.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
[2]陈谊.浅谈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J].文理导航,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