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拓展而“丰满”
2019-09-10胡年志陈凤
胡年志 陈凤
摘要:课堂生成稍纵即逝。如果能抓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再加以适时、适当的拓展,就能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生成 拓展 创造性思维 数学思想 能力培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学科的课堂上,教育生成时有发生,如果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那么它也会因拓展而“丰满”。对于老师而言,抓住学生的生成,及时并恰到好处地进行“拓展”是非常考验能力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育机智”。教师们的处理方式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处理得当,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较大的发散;处理不当,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循着学生的思维走,会收获更多的意外
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我们已经预设的,但是学生不容易得出的结果,该用什么办法让它自然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在进行公开课《观察物体》的教学时,让学生从自己所在的位置观察讲台上的正方体纸盒。有的学生能看到一个面,有的学生能看到两个面。通常情况下没有学生能看到三个面,但有少数学生因为预习了,所以纷纷表示能看到三个面。这个时候教师顺势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能看见三个面的?学生说:通过预习知道的。教师及时肯定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并乘势追问:那站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和三个面呢?等学生汇报完以后,教师再找几个学生进行评价、总结。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实事求是地还原真相,课前在设置这一环节时,我在正方体纸盒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教学时,让同学们说一说:如果看到了物体的前面,那前面写了什么字?看到右面,右面写了什么字?看到左面,左面写了什么字?看到上面,上面写了什么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实事求是地说出其看到了几个面,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温了一遍,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象。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我们设计活动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自然而然地就生成了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实时跟进,完美地解决了知识难点。
学生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孩子们发现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接着提问:“那你们能解决下面这些问题吗?”(商中有余数的简便计算)
如:910÷40=22……?
690÷50=13……?
既然91÷4=22……3,69÷5=13……4,那么是不是910÷40和690÷50的余数就是3和4呢?他们的余数到底是多少?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可以用验算的办法,利用公式“余数=被除数-商×除数”得出余数是30和40;或者按照数位上数的意义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余数3和4分别对应十位上的1和9,它们分别表示还剩下3个十和4个十,所以余数是30和40。
由此拓展可得:根据69÷5=13……4 推出 6900÷500=13……400,因为余数4在百位上,所以余数是400而不是40或4;根据73÷6=12……1推出7300÷600=12……100。如此一来,学生就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很好地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余数在个位时,余几就是几;余数在十位时,余几就是几十;余数在百位时,余几就是几百。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发自然生成,加上教师的及时拓展,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角的度数》一节,书本上设置了一些实操题,例如:巧用三角板,画出特殊角。我们知道,一副三角板上的度数都是固定的,有30°、60°、90°,也有45°、45°、90°。这些是学生熟知的,比较简单。但是要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一些特殊角,就必须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如用三角板画出75°和105°,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可能知道是把30°和45°合并成75°的锐角,把60°和45°合并成105°的钝角。那么15°角能不能用三角板画出来呢?很显然,难度就增加了,因为三角板中最小的角是30°,要想画出15°的角,就得寻求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发散其思维,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合并不行,我们还可以怎样?学生立马就能想到:相减就可以得到15°,60°-45°或45°-30°。学生豁然开朗,思维得以拓展。再在此基础上提问:120°的角能画吗?150°的角呢?学生很快说出60°+60°、90°+30°、180°-60°,90°+60°、180°-30°。老师这时候继续追问学生:我们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想不想继续挑战?你猜一猜还能画出多少度的角?学生根据前面的15°很快得出三种猜想:75°、105°和165°。并進行了实际验证:90°-(60°-45°)=75°、180°-(45°+60°)=75°、90°+(60°-45°)=105°、180°-(45°+30°)=105°、180°-(60°-45°)=165°、180°-(45°-30°)=165°。至此,学生们的思路完全打开,个个跃跃欲试,把课堂拓展推向高潮。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学生们对三角板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四、恰当的拓展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家长和老师担心的。每个学期都会接触到计算,一张试卷70%以上是计算题,所以很多数学教师都说,抓住了计算,就抓住了根本。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计算步骤易错、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等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可开展“24点”游戏:先把一副纸牌去掉大王和小王,在余下的52张纸牌中任意抽出两张,用四则运算及括号把抽中的数字算出24点;接着任意抽出3张,用同样的操作得出24点;最后任意抽出4张计算出24点。该游戏要求每张必须用到,而且只用一次。这样的游戏消除了计算的枯燥乏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还锻炼了数学思维 。
生成似火花,拓展能引燃。及时并准确地抓住学生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利用它加以引导、点拨,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教师们恰到好处的拓展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谢幼平.生活数学123例[M].浙江:浙江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