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心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9-09-10吕常芬
吕常芬
摘要:班主任工作既辛苦又烦琐,大到关注一个班的思想、学习情况,小到操心一个孩子的鞋带是否系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没有固定模式的艺术,无论恩威兼施,还是刚柔并济;也无论赏识鼓励,还是批评教育,归根结底有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爱心教育。
关键词:班级管理艺术 爱心教育
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我发现班里有很多学困生。走进这些学困生家庭后我才了解到,这些学困生在短暂的人生中都有着辛酸曲折的经历:父母一方离世、父母一方重病、父母离异,有的甚至是孤儿……而这些学困生都有一个共性:大多是留守儿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使命之紧迫,责任之重大。留守学困生,少的是亲情,缺的是溫暖,面对他们心灵上的缺失,我们每个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及时施以关爱的援手。陶行知先生说过,“待生如亲子弟”,所以我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努力去践行“三真三爱”;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针对这些因贫留守学生的心理需要,以爱心为突破口,用爱心去影响学生。
一、爱心教育的内涵
1.爱心就是耐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人生追求。我要求自己做好两点:每天用爱心装着学生;在行动中去落实。在平时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除了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天还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和他们相处。李月月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是典型的学困生,用什么方法去转化她?我有意多花时间和她相处,包括中午在食堂吃饭,我都会经常和她坐一起,边吃边聊,渐渐地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中,她不仅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我深知,不光是爱心,更需要耐心,才会让对这些学困生的关怀不停留在表面,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受到重视,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做一名真正合格的班主任,哪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是值得的,心中有爱,就有耐心。
2.爱心就是理解。
小学生本性天真,但性格上有差异。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从小的经历以及家庭对其的影响都不一样,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在个性和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小问题,作为班主任必须对此有所认识。针对这些因贫留守的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始终坚持两条原则:理解和宽容。其实,理解即宽容。唐玉杰同学,其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变得沉默内向,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其他同学,三天两头闹事,让学校领导很头痛。每当值班领导逮到他,总是习惯性地说几句:“又是你,站好了。”而他总是屡教不改。为了改变他,遇到他“闹事”,我从不恶语相加,我很清楚沟通要比批评管用。在得知他家是建档立卡扶贫户后,利用星期六,我买了水果、米油,以看望他爷爷为由走进他家。那天,我从唐玉杰同学眼里看到了感动。我利用“走亲戚”这一方式来感化他的“顽固不化”,效果极佳。理解,宽容,帮助,关怀,引导,避免了粗暴埋怨。因此,要想处理好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理解永远是最重要的。教师的理解意味着关心和支持,是促使学生改变的动力;对那些因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身心成长有某些问题的学生来说,班主任的宽容和理解显得更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弥合心灵上的一些创伤。
3.爱心就是尊重。
我深深懂得,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把爱心教育落到实处,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说,班主任的信任意味着对他的肯定。班级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班委去完成,值日生全权负责当天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只有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我才从旁协助。他们会因此更自信;对我而言,班级学生的自信也同样使我对自身工作充满自信。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后,很容易构建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反之,没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就不可能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也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爱心教育就很难去实施,学生发展就很难全面开展。
总之,爱心教育体现的是班主任和学生的互动过程;爱心教育要做到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相长”。
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施爱心教育的策略
我们实施爱心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一些学困生,他们往往会因为不合群而更需要得到关爱,更需要老师的情感投入。因而,班主任要以宽广的胸怀关注每一个学生;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与每一个学生交流思想,特别是要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爱心教育,这样才能让这些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1.用爱心将班级打造成家。
打造爱心满满,像家一样温馨的班级,在班级里创造对学困生成长最有利的条件,打破应试模式下呆板、僵硬的班级氛围。用爱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互敬、互爱关系,用情感培植小同伴之间的友谊,形成分担共享关系。比如,有大型活动时,我会让学生共同参加;出现问题,我首先勇于承担责任,以便下次取得好成绩。再如,平时在班级发起“捡一捡”“擦一擦”“拖一拖”等弯腰、动手活动,让班级每时每刻都保持明亮整洁。所有这些活动的正常化开展,把班级变成了家。每年,我们还针对一些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开展集体送温暖活动、“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等。
2.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教育要以人为本。爱心教育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我们班的李林同学,学习兴趣不浓,脾气倔强,争强好胜,我便安排他做值日小组长,让他把每天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报告给我。这些简单的工作满足了他的好胜心,同时也使他看到了不学习、不守纪律的可耻性。这一办法既管理了别人,也教育了他自己,一举两得。
3.利用学科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尚使都能自如,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除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爱心教育外,更需要结合各学科教学,日积月累地进行爱心教育。实现教学过程渗透非常重要。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过程,本身充满着无数的道德互动。在现今条件下,我们可以用我们拥有的多媒体设备去创设爱心情感教育情境。比如,上语文课时,只要讲到涉及母爱的文章,我就适时地利用课件去展示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的情感。再如,在留守儿童中我们开展“拨打亲情电话”活动,拉近他们与父母的距离,适时地告诉在远方务工的父母们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美术课,可以引导孩子们勾勒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通过实施以上这些策略,学生开始逐渐主动与我们接近,向我们袒露心迹。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通过爱心、情感的浇灌,他们得到了教师的爱的滋润,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就指日可待了。
“爱心”是人类永恒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航灯;班主任是爱心教育的使者,更是爱心教育的先行者。让我们牢记新时代的使命,把爱心教育写进我们的教育新篇章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