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信息技术德育魅力,让核心素养扎根课堂
2019-09-10尹斌
尹斌
摘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信息技术学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担负着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任。本文依据信息技术学科德育的优势,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具体实践,让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德育 教学
今天,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信息技术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育人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并要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这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形成符合信息社会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常常被弱化,成为不受重视甚至被遗忘的软指标。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程那样进行系统的德育,但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方面的独特魅力。基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优势,笔者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具體实践,使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落地生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支配人生。”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都是在电脑教室中进行的,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的各项规则,引导学生爱护电脑设备和教室中其他设备,比如交互式一体机、桌椅、板凳等,让他们遵守电脑教室制度,养成文明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规范操作计算机,如不用力按开关、不乱敲键盘、不乱放鼠标、不乱按鼠标、按照开机和关机程序操作计算机、保持良好的坐姿、不私自将移动存储设备接入电脑、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等;经常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修改电脑设置,不得设置密码,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做到文明上课、文明上机。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学习,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当场处理,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学期末,将学生的平时上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对行为习惯予以评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起到示范作用,并要有耐心和细心,关注学生的行为,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时刻提醒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排在第一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合作和探究均是建立在“自主”之上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很重要。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微课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它能将知识细化,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微课是自由的,学生选择学习的时间也是自由的,这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自主。
家庭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也不同,这就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而有的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几乎为“零”,要解决这一问题,分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信息技术分组教学能发挥水平较高学生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同学带动水平一般的学生共同进步。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先向学生说明学习任务,引导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说明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进行分工、组间进行竞争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组内成员间互相帮助,为完成任务献计献策。任务完成,老师再按照组内分工合作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这样多次训练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消除个人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近年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微信、QQ等社交平台已成为青少年的重要交流渠道。然而,网络的环境纷繁复杂和自身道德约束能力有限,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导致有些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相关典型事件令人震惊。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穿插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件,如计算机病毒、信息泄露、黑客活动等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典型事件,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及对事件的评论,加强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技术会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危害,引导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探究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讲解操作。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他们不能自己独立完成,总是求助于老师或同学,甚至干脆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先动脑思考,尝试独立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以及良好的意志。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如果自己不首先进行思考并尝试操作完成任务,就不能向别人寻求帮助。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并坚持不懈,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进而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向学生展示遇到困难只要多动脑筋,坚持下去就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遇到问题也会像教师一样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让部分意志力强的学生做榜样,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展示操作,交流经验,使意志力弱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不断探索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深入挖掘和收集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隐性的德育知识落实在课堂上,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在教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德育和智力教育的双重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核心素养可以真正扎根课堂,实现从愿景转变为实践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贾新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8(11).
[2]解登峰.情感教育视角下青少年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6).
[3]张雯.让核心素养伴随学生的成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