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与实践
2019-09-10江玉玲
江玉玲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根据语文的实践性这一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怎样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实践活动是语文技能的运用和拓展,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拓展;积累;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看出语文学习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拓展和运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加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学习在实践中彰显活力。
一、在实践中开放课堂拓展教材
在语文学习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位教师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对语文教师来说可开发的教材资源更为广阔,因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及习作教学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了语文学习拓展和延伸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北京人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在课堂上知道了北京过春节的民风民俗,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我们河南许昌春节的民风民俗又是什么样的?你能介绍给别人吗?”教师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问上年纪的老人,也可以想想自己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也可以用年味相册的形式、用习作的形式把许昌是怎样过春节的表现出来,看看和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有哪些异同,通过一周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效果非常好,他们不但收集到了在许昌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还收集到自己的老家是怎样过春节的,还知道了许昌地区民风民俗所谓的“一里不同矩,十里改规矩”,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民风民俗文化,又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到了家庭、社会、网络等,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在实践中观察记录积累素材
语文实践活动要顺势而为,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一定要有目的性,在教学部编教材《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这篇例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续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准确描写的习作方法。学生要想写出真实而有质量的文章,必须要走向生活或大自然去观察,而且要连续观察,还要有一定关于动植物的知识,才能写出相应的高质量的文章,观察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要想了解这些植物的发展变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最后学生把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形成新的文章,学生写的文章内容很丰富,学生观察的有学校的银杏树、月季花,有家属院老奶奶家种的丝瓜,也有自己家養的花花草草,有的学生是自己在家泡的豆芽,种的大蒜等,都是经过了最少一周的观察写出来的,在实践中养成了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素材,写出的文章真实、具有感染力。看,孩子们观察得多细致,只有走进生活去观察、体验,才能把看到的、触摸到的写充实,写具体,这样的语文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习作能力。
三、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发展个性
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部编教材的习作训练中要求“漫画老师”,学生大都喜欢看漫画,很多漫画人物的突出特点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单元的习作中,我先让学生“画”漫画,很多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思考怎样给老师画出漫画,并画出老师在自己心目中的突出特征,在“画”的基础上再用语言去描述,这就会用到学生的绘画基本功,需要他们去独立思考,因为同一位老师在每个学生眼里是不一样的,画出漫画后让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眼中的老师,这样,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是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写出了老师的特点。在任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承担有一定的任务,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提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的选择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很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融合的活动,如全国少工委倡导少先队员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我们可以把语文实践和这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活动不但有德育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我校少先队开展的“重走长征路”“走进杨根思连”“走进烈士纪念馆”“走进杨水才纪念馆”等一系列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更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了解他们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使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能力。
再如,学生走进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杨水才纪念馆,看到了杨水才是怎样带领村民们改变家乡严重缺水的现状、怎样改变当时贫穷落后面貌的,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为民奉献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看到当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修建的巨大工程时,学生无不感到惊叹,整个活动过程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样的德育主题活动也是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得到了思想的洗礼,也提高了语文能力。
五、在实践中感悟提高能力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们学校举办了课本剧表演赛,团队形成后,我们班推荐出的“晏子”在第一次试演验收时演了十多遍都不在状态,主要是没有宴子的那份自信,试演结束后我留下他,和他深入交流,“宴子为什么能让楚王对他刮目相看?是因为他不惧楚国国威,在遭到楚王侮辱后,他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利用自己的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有礼有节地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形象和尊严,我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你课文内容都很熟,语文基本功扎实,再仔细体会一下宴子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所受到的不礼貌待遇,一定能准确把握住这个角色的。”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学生反复练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说出的每一句话的语调、语气都仔细揣摩,终于演出了栩栩如生的晏子,当时台下的评委教师都不住地为他叫好,之后这个学生参加什么活动都特别有自信。
我们学校有很多晨报小记者,很多语文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进行的,如大型运动会,艺术节、实践节、科技节等,我们都安排小记者实地采访,并写简单的报道,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提高了沟通交际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的应用中才能彰显活力,才能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沟通、与学科的整合,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注:本文为河南省专项重点课题“新时代少先队实践活动校本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JKGH-SXDZX-00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爱珍.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7).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