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数学课堂的思考

2019-09-10郭行斌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3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郭行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究也正在逐步深入。本文从导课的方式、问题的设置、小组的合作三个方面畅谈课堂教学的优化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即不要人为制造干扰、不要人为制造障碍,以实现优化而实效的课堂。

关键词:导课 问题设置 小组合作 数学课堂

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 ,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和观摩活动在安庆外国语学校举行,笔者有幸随张厚明初中数学工作室成员一道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实力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在各位老师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我们也在倾听着每一堂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赛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细致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精准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时刻关注。这些也让笔者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对课堂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思考。

10月30日上午,第一位给我们上课的青年教师介绍的是第三章内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要想成为火星情报局高级小特工,同学们需要接受对方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学生通过闯五关、拆阅信封查看要求,解决了递进式给出的为学习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而设置的五个问题。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匠心独具,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有力彰显,学生们耳目一新,听课教师也觉得数学课原来也可以“玩转生活”。不论教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多高,这里,我们且来看本节课暴露出来的三个问题:

一、导课的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节好课,首先就必须设计好的问题。如何引入问题?一般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我们很多老师采用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情境呢?老师们方法多多,例如趣味引入、组织引入、情景引入等等。其实,每种方法都有它独到的地方,我们不能说这种方法就一定优于另一种方法,只能说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哪一种方法更适合特定的班级,这才是我们做老师的首要考虑问题。否则,盲目地效仿别人,往往会弄巧成拙。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高喜真老师讲得很好: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感情基础,是他们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笔者认为,本节课最好的导课方式是:直接回顾前一节课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把括号前面的系数由整数变为小数,然后再把小数变成分数,再由分数变成分数线。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解题更简便!这样就能够顺利地过渡到解决新课的问题当中来。这样的导课更加直接,也更加能够使前后知识紧密衔接,并不拖泥带水,课堂将显得更加紧凑,知识的产生就会水到而渠成。当然,导课也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对于不同课程,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导课方式。特别是像这样前后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课程,一般宜采用从旧知识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减少在导课上产生的时间的浪费。这样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和实用!

二、问题的设置

该教师在闯五关环节设置了如下五个问题: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上述的五个问题。从这五个问题的设置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教师经过了精心而巧妙的设计,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层层深入地探究,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里先回避小组合作,来看看该教师设置的五个问题。一般来说,通关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落差,要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感觉,所以,问题相近或没有梯度时要尽可能少设置,乃至不设置;否则,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将不愿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的后果无疑是可怕的!这位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设置得很好,一方面复习了旧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展开的新课做了铺垫。但第二个问题括号前用小数是否更好?第三个问题括号前用分数怎么样?这样梯度会更好,否则,就让我们感觉第二关与第三关毫无关联,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呈现形式而已。李广与杨宏丽老师如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好教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知识的满足,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感。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设置问题引领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中首要关注的焦点,但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时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小组的合作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第一个老师一个人的问题,在笔者所听的十二节课之中,应该说每位老师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课堂中都体现了。其主要体现在如下这些方面:1.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小组的合作,也提出并布置了进行小组合作的任务,但是往往因为时间关系,大部分教师都会在问题抛出后很快就要求学生做出回答,这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快速回答问题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尚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刚刚初学的中学生呢?2.有的老师只注重课堂小组活动的形式,要求课堂热热闹闹就可以了,至于小组活动时学生在思考什么,教师很少去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是简单地巡视一下,并没有深入课堂中去。所以,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虚假的表象。3.设置了小组活动,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更多地走入学生中去,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简简单单只提问几个表现积极的学生。对于这些尖子生来说,没有小组,他们同样也会学得很好,只不过在小组活动中由于他们的引领作用,学生更容易相互沟通,更容易达成共识而已。因而课堂教學中,我们更多的时候要关注那些学困生,这样才能让这个小组真正起到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和发展的作用。4.小组合作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作为我们教师自身,也要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经验。这些老师身上所具备的一些宝贵经验,恰恰是学生原本所不具备的,时刻关注这一点在教学中很有必要。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又要教会学生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诚然,小组合作是当下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需要我们教师很好地安排与预设。小组合作时学生要能做到有序分工,明确目标;教师不能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认真组织,积极引导,让数学课堂成为真正培养学生参与、沟通、交流、总结、创新能力的好地方。只有注意到这些关键点,数学的课堂才能变得更优化、更高效!

一节数学课听下来,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不足。教学相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完整的教学结构是完成目标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目标的达成上,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知识的生成,这种做法无疑完全契合了时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我们在设置小组合作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小组合作的分工要细致,小组合作的目标要明确,要能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真正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堂才能收放自如。教师应当谨记:不要人为制造干扰,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要人为制造障碍,阻断课堂思维的流淌——数学的思维就是一条河流。那么,优化而实效的课堂,离我们将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高喜真.中学教师课堂引导技巧与方式[M].沈阳:白山出版社:2.

[2]李广,杨宏丽.上好课应知应会[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作文评改“五步曲”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