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动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2019-09-10储昭纯
储昭纯
摘要:活动型教学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从教师观念的转变、情境创造、教学策略的选取和案例列举等四个方面对活动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活动型教学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应用
引言
在组织开展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时,经常会发现教师要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课堂死气沉沉;要么把该课上成看图说话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收效甚微。本文旨在通过对活动型教学法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小学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活动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实际操作等去获取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同活动而获得知识。这种模式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更接地气;缺点是难以组织,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還要注意许多问题,特别是安全。
活动型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思政课教学。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应用活动型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研实践,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理念,让活动落到实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表演,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偶尔遇到活动也是教师叙述,一带而过,这种“一言堂”或“填鸭式”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效果自然很低。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掌控者,是课堂的引领者而不是驾驭者,是课堂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而不是课堂活动的发号施令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现状提出疑问、参加小组活动、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让活动落到实处,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当然,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课前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从中筛选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切合教学内容的资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领略课堂教学的魅力,感悟课堂知识的丰富,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二、再现生活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上学路上》这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上学路上的各种情境,比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挖掘、拓展延伸了一些生活内容,比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了重大安全事故,致使众多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遵守交规的重要性,同时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提醒自己上学、放学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诚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任何一样东西看得多了都会让人感到眼疲,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多媒体不宜频繁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教学。比如《上学路上》这节课,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在学校附近的主干道上带领学生重走一遍上学路,把教学内容在上学的路上完成,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实地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课前准备
(1)教师要让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用具(有时是一些生活用品),并对如何使用学习用具提出具体要求。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这是重中之重!要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3)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要达到丰富知识、提升素养、锻炼能力的目的。
2.组织实施
走出课堂,亲近社会,回归自然,学生自然高兴,但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严防死守,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必要时可请其他老师最好是班主任协助,帮助管理,确保安全!
比如我们将《上学路上》放到课外,老师带领孩子一起走路上学,一边观察,一边讲解,一边解答学生的提问,肯定比待在教室听讲解要更加切合实际,学生印象会更深刻。但学生人多,难免会出现意外,甚至是安全事故,单凭教师一个人难以确保管理到位,需要两个甚至多个老师联手才能演绎好一堂高效安全的活动课。再如让学生体验一回“我是小警察”,教师需要提前与交警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基本的交通信号和交通规则,又能让学生自觉地做一个懂安全、讲文明、讲规矩、守规矩的好学生。
3.要在体验中提升。通过活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启迪思维、受到教育、提升能力和素养。
四、活动型教学模式列举
现仅以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可以采用走出课堂的活动型教学做一详细列举。
第一单元:《我认识您了》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能力强的小组长带着本组其他同学去教师办公室采访不同的老师,达到认识老师、熟悉老师、了解老师的目的。
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号令》,可让学生自己去找铃,并分辨不同的铃声,懂得它的用法和代表的含义;可让学生去操场练习升国旗;亲自体验课间操和体育课上的号令。
第三单元:《别伤着自己》,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批去不同同学家中观察有无安全隐患;去公园、迷宫、动物园等公共场所,实地了解存在的危险,掌握避险的方法,并思考万一受到伤害自己该如何应对。
第四单元:《健康过冬天》,教师可从大家的衣着、防冻的保护措施、万一受冻该如何应对等方面引导学生健康过冬天,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室外,观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既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又要强调安全健康。
其实,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采用活动型教学法。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用情、敬业专业,将活动型教学认真谨慎地开展下去,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
[2]王才仁.活动教学课.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