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研究

2019-09-10叶佳

高教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三全育人

叶佳

摘  要:新时代赋予了高校“三全育人”新的时代特征,“三全育人”紧扣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指明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主题,突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任务。高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围绕教书育人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046-03

Abstract: The new era has giv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new feature of the "three-aspected education". The "three-aspected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core them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highlights the central task of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students' growth and strive to achieve full staff education; around the law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o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achieve all-round work mechanism of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full staff education;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ing mechanism

一、“三全育人”内涵及时代特征

“三全育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口号的提出,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探索相应的育人机制。直到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工作取得大实效。2017年11月3日,教育部要求将十九大精神化作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党的十九大后,各类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统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1]

步入新時代,站在新起点,新时代赋予了“三全育人”新的教育内涵和时代特征。全员育人广义上指学校、社会、家庭的宏观育人机制,而新时代下全员育人更注重微观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只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塑造、行为导向产生影响的人均纳入到全员育人队伍中来,这不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还包括专业教师、行政部门干部、后勤职员、退休教职工及学生朋辈群体等。传统的全程育人主要针对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段时间,新时代下,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终身教育,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重点,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全方位育人扩大了育人的空间维度,通过利用各种载体、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途径,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以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开展育人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紧扣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虽然“三全育人”理念已提出十余年,但是存在着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认识不足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格塑造,重“育智”而轻“育心”。习近平指出“高校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逐步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制与育人模式,创新育人策略,力求育人实效性。[2]

(二)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指明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校生产的是人才,只有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此,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将教育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

(三)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突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也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迈入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新时代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正是适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优质、泛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3]高校不断通过创新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渠道寻求育人实效性的有效提升,必须多措并举,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多维度育人格局。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的创建路径

(一)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接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力棒的能力,才能完成“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因此,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和满足大学生思想需求,激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实际,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接受,从行动上践履、施行。大学生要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要因事而化,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综合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新时代下全员育人更注重微观环境,立足于协同育人视角,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着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4]全员育人队伍中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还包括专业教师、行政部门干部、后勤职员、退休教职工及学生朋辈群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实施者,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科研水平、炽热的仁爱之心,而且还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行为示范,让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扮演好学生思想的“引航员”角色,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专业课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守渠”和“种田”责任,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从“思政課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回答了我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很多高校官方网站都已增添书记、校长信箱栏目,每周都有一天设为校领导接待日,倾听不同声音,实施具体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教辅机构及行政部门协商协作、齐抓共管,建设党、政、教、团、学全员覆盖,各尽其能的工作新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力争做到专业化培养,专业化使用;鼓励行政职员、离退休干部当兼职辅导员,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鼓励专业教师发挥特长优势,指导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项目;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成为学生的就业导师;邀请优秀校友在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进行演讲,以身说法,为大学生们点亮人生路上的航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生学业的发展,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围绕教书育人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

新时代下,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始终,实现全过程育人,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基础是教育,两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大学生入学、在校、甚至是毕业,都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学初期,以“适应”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步,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在新生见面会上,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请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介绍专业情况、展望专业前景,让学生对学校、专业做一定了解,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执着信念;在新生军训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制、自爱、自理、自强能力;在迎新晚会上,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大学丰富的课余生活,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的关系。

大学中期,以“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过好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知识的传播需要价值的引领,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主体要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科学制定分层级的育人方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起党课、团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大学生特长,培养青年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班会主题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大学后期,以“就业”为中心,指导毕业生合理进行择业和就业,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切实做好就业准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将了解到的学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工作适应度等内容,反馈给学生的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和就业导师,并做好及时的跟踪服务。建立校友联络机制,请优秀校友为学弟学妹指点迷津,利用校友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增添新鲜活力。

(三)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4]党情国情世情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也各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創新,协同发力,抓住关键领域,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以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开展育人工作,共筑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思想政治工作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科学实现全方位育人。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两者都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整合育人资源,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全方位育人平台。实施新生引航工程、校园文化工程、专业提升工程、实习实践工程、社会服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成长成才新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交流、求职、创业和社会适应等能力。[6]一是挖掘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与学校正常秩序有机结合,让大学制度的价值导向释放师生活力。二是让课堂教学主阵地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利用实验室、研究所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组织创办集多样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社团,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既锻炼自己,又接受教育。[7]三是推进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较快地了解社会,熟悉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将理论认知和实践认同相结合,专业实习实训、“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大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潜在价值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好形式。四是打造服务育人机制,完善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实现精准育人;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与地市、企业、兄弟院校战略合作,建好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五是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公众号、微信、微博、QQ等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思想教育教学基地,把新媒体运用与学生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网络思政阵地,定期向大学生群体推送跟他们学习生活相关的思想教育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学校平等对话。

在德育为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注重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按照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多位一体全方位育人相结合的育人格局,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宁,王伟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

[2]马小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效性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5(05):175-177.

[3]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4).

[4]白雪源,韩春红,沈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231(03):10-14.

[5]王建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能力建设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6]季靖.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J].北京教育(德育),2013(1):25-27.

[7]苗青.“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8(4).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三全育人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