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传承初探
2019-09-10郑娟
郑娟
摘要:非遗“洋蛇灯”包含了诸多的民俗文化素材,开发“洋蛇灯”,充分发挥其地域性、民间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是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本位的一种正确选择。本文试从创设非遗“洋蛇灯”的传承环境、挖掘非遗“洋蛇灯”的传承素材、活化非遗“洋蛇灯”的传承资源入手,探讨“洋蛇灯”园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让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洋蛇灯”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非遗“洋蛇灯” 幼儿园 教育教学 传承
非遗“洋蛇灯”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它的传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洋蛇灯”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强调“洋蛇灯”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应注重教育方式的趣味性,将它融合到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由此,我们进行了提升教师非遗素养、创设园所非遗环境、研发非遗相关课程、编写非遗系列教材、开展非遗游戏活动等传承实践探索。
一、创设非遗“洋蛇灯”的传承环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很少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和家长们认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尤其是传承本地非遗“洋蛇灯”,但对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洋蛇灯”的传承教育却无从下手。我们鼓励老师、家长进行理论学习来提升非遗素养,和幼儿一起浏览“洋蛇灯”网站,观看表演宣传片,共同参观大邵村,对所学非遗“洋蛇灯”知识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吸纳“洋蛇灯”的相关素材,营造“洋蛇灯”传承教育的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地获取相关经验。
幼儿园还利用家长开放日开展以“洋蛇灯”为主题的绘画、泥塑、纸工等亲子活动,向幼儿和家长介绍“洋蛇灯”;在讲座中帮助他们了解“洋蛇灯”的由来及制作方法;利用传统节日观看“洋蛇灯”表演,真正体验扎灯技巧的精湛及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样通过文化环境创设再现,让环境真实富有新意、动态便于互动,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挖掘非遗“洋蛇灯”的传承素材
在“洋蛇灯”相关素材融入课程的集体教学活动研讨中,老师们采用集体备课和师徒结对模式,开展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将“洋蛇灯”传承素材与幼儿园五大教学领域相结合,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认知领域来全方位地感受“洋蛇灯”的魅力。
1.“洋蛇灯”素材在幼儿园语言教学领域
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藏于山洞,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使婆媳得救,后人为报恩,发动全村扎制“洋蛇灯”玩耍,以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由此而产生了“洋蛇灯”。
老师们根据这一民间故事,设计了中班语言活动“‘洋蛇灯’的传说”:在活动中,老师按照创设情境—观察—想象—思考—记忆—讨论—交流—归纳的步骤进行教学,使幼儿懂得了感恩之情,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说好词,在肥东是一种民间文学,常见于在庆祝活动时人们集体说“好”,表示一种美好的希望。在中班语言活动“趣说好词”中,老师将“洋蛇灯”的玩法编进好词中,易于幼儿理解。幼儿了解了“洋蛇灯”的玩法,学说了祝福语,感受到了说好词的特殊形式和民间语言的丰富优美。“洋蛇灯”的玩法很奇特,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中班综合活动“蛇灯谣”中,老师和幼儿将“洋蛇灯”传说、制作、玩法等素材创编成童谣,让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并运用现代化的软件SMART进行操作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进行仿编和创编。这有助于幼儿理解和传唱,利于“洋蛇灯”的传承教育。
2.“洋蛇灯”素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领域
适当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方面的教育,是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内涵的深化与扩展。老师们通过绘画、做手工等方式,充分挖掘“洋蛇灯”的美术教学价值:在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洋蛇灯’”中,幼儿仔细观察、大胆绘画,说出自己设计的灯衣图案及色彩,学会了欣赏“洋蛇灯”的色彩美、形态美;老师们在中班手工活动“可爱的‘洋蛇灯’”活动中剪出八仙的大体轮廓,指导幼儿运用剪、粘、画等技能,制作出可爱好玩的“洋蛇灯”头饰,幼儿认识了八仙,在制作中共同商討、互相合作,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老师们还以“洋蛇灯”传统的工艺、独特的造型、精致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幼儿。在中班绘画活动“趣味刮画‘洋蛇灯’”中,老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图形、不同的线条画出“洋蛇灯”的基本特点,艺术效果独特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小班手工活动“舞动的小洋蛇”,利用超轻黏土,运用团、搓、揉等技能,制作了不同形态的小蛇,再安装小棒后模仿“洋蛇灯”自由表演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蛇灯泥工带来的乐趣。
3.“洋蛇灯”素材在幼儿园社会教学领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社会领域的教育要求提到: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们主要民族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大班社会“魅力大邵村”主题活动中,幼儿扮演导游和游客,参观大邵村的镂空包公像、蛇形路灯、观景亭、潜龙宫、祈霖殿,欣赏大邵村独特的美丽景观,逐渐产生了热爱家乡大邵村的情感;在大班社会“了不起的邵爷爷”主题活动中,幼儿了解邵爷爷(邵传富)学习和玩“洋蛇灯”的过程,对邵爷爷传承“洋蛇灯”技艺的艰辛历程充满了敬佩之情。为了让幼儿了解“洋蛇灯”的传承品质,老师们挖掘出传承“洋蛇灯”需要“坚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传承非遗‘洋蛇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感受到邵家族人传承“洋蛇灯”的不易;老师们还进行了活动延伸,在“我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理解和讲述,让幼儿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绚丽多姿。
深入细致的课例挖掘、研讨、实践、拓展,效果凸显。现如今我园已形成“童谣篇”“游戏篇”“节日篇”等具有“洋蛇灯”文化内涵的园本课程体系。
三、活化非遗“洋蛇灯”的传承资源
非遗“洋蛇灯”有上下径折、摇大车、盘宝塔等复杂而独特的传统玩法,老师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和传承“洋蛇灯”的玩法。在大班体育游戏“好玩的‘洋蛇灯’”中,在幼儿不断出现的问题中,老师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简易小蛇,来带领幼儿练习舞动洋蛇的基本动作。另外,在“洋蛇灯”特色民间游戏“趣玩‘洋蛇灯’”中,既有对传统玩法的模仿游戏,又有依据幼儿自发的、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进行的创新游戏。幼儿在由简到难的认识、学习、模仿、游戏的过程中,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上下翻腾,通过连续摆动的蛇身,发展了身体动作技能。幼儿在游戏中做到分工明确和相互合作,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切身感受到了“洋蛇灯”游戏的乐趣。
“洋蛇灯”蕴含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保护和利用好非遗“洋蛇灯”,对它进行弘扬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洋蛇灯”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有效策略,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洋蛇灯”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每位幼儿的健康成长搭建生命的支点。
参考文献:
[1]孙露晞,张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探寻[J].学前课程研究,2007(8).
[2]叶键,叶蕤.发展与导向:“肥东洋蛇灯”的传承与保护[J].文艺争鸣,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