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审美教学

2019-09-10徐俊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核心素养教学

徐俊杰

摘要:“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活动”吸引了国内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基于音乐课程“审美性”的价值和育人目标,基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本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品味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活动中的审美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审美 教学

2018年年底结束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活动”总体代表了国内中小学音乐课的最高水准,是核心素养时代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向和范式。笔者全程观摩了小学组的20节音乐课,亲身感受了音乐课程“审美性”的价值和育人目标。“当前,在开展音乐课堂改革和创新的进程中,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日渐得到了重视。”新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在音乐核心素养目标指引下,音乐审美与体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此,让我们一起解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重新品味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活动中的审美教学。

一、审美感知的独到性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各自音响承载的形式、表现要素等,学生只有感悟出其特有形式、要素及综合表现出的美感,才能领悟到每一首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在本届音乐课的展示中,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独到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准被感知对象的特性和表现手段。如《鸭子拌嘴》一课上,教师将鸭子的形象和打击乐器“镲”准确连接:“音乐中哪一只鸭子先出场?”“小镲代表哪一只鸭子?”“它们在商量什么呢?”教师抓住作品强弱、快慢的音乐要素和用“镲”表现出鸭子摇摇摆摆走路和“拌嘴”的形象,通过听、奏、演和拟人化的语言,既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锣鼓乐器独特的音响特点。二是乐曲理解的独特性。“音乐音响不具备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有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乐曲进行独特理解的可能,而且教师对乐曲独到的体验、理解也是助力学生感悟乐曲独特美感的重要条件。如《陀螺》一课上,教师用中国戏曲的身法表演展现乐曲的变化和形象,通过体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和重复;引导学生画旋律线,用“声势”表现音乐的快慢和强弱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乐曲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体验。三是理解表达的独特性。“音乐体验包括认知技能、使用语言以及运动神经的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并能用语言、动作等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既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手段,也是其目标。如在《北京喜讯到边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着音乐拍手、用柯尔文手势辅助转调唱主题旋律、对比感受“飞歌”的风格特点等,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如太阳升起时,带着希望的向往”这一创意表达,这也正是音乐理解独特性的表现。音乐审美感知素养教师将也是建立在音乐表现要素、表现手段等本体特征和学生生活、情感之间的连接中,形成的独到的感知和体验。

二、艺术表现的审美性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表现艺术美感的音乐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美”的基础上,只有“审美”的艺术表现才能培养美感;同样,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音乐活动才能表现艺术的情感内涵,也才能和学生的情感相连,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感情地演绎作品。如《小熊过桥》一课上,每一项音乐活动都是“审美”的展现:开课时6个拍子轻松、摇曳的律动,小提琴的美妙范奏,醇美音色的范唱,教师编创的固定低音伴奏,学生即兴加入的“音树”效果等,从音乐活动到和教学环节设计,都是自然、舒服的美感享受。而“审美中的情感”和“情感中的审美”在《游子吟》一课中表现突出:教师抓住了作品的中心乐句,用诵、唱、奏、创等艺术活动一次次地感染学生。如“临 行 密 密|缝 —”和“临 行| 密 密 缝 ”节奏型比较诵读,“2 5 | 3 2 1”旋律中后一个“2”上加波音演唱,台上学生和台下观课教师的合唱等。“慈母恩”和“游子心”打动了学生的“情”,音乐的美和诗的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每一次的表演既是美感的展示,也是真情的表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艺术表现在“美”和“情感”连接的音乐活动中逐步养成。

三、文化理解的深刻性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带有民族、地域、时代等文化特征,只有深入解析作品的文化内涵,才能将作品的脉络清晰、浅显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乃哟乃》一课,教师深耕教材,将彝族弹拨乐《快乐的啰唆》和土家族民歌《乃喲乃》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聆听、表演,解读出我国诸多少数民族音乐“同宗同源”的人文内涵。同时,由于音乐的文化特征又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主音、体裁、题材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又以歌曲中的三个主音“do、mi、sol”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和编创活动,进一步表现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又如《卖报歌》一课,仅从作品的表现要素无法体会出歌曲背后深藏的年代背景文化,教师便利用“音乐家相册”和解放前报童生活的视频资源,再结合歌词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轻快的曲调背后隐藏着的当年报童无声的痛苦,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理解音乐中的文化,感知文化中的音乐,是音乐课程人文性的表现,植根于音乐的文化语境,使音乐审美教学同时具备了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当然,“音乐学科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互相促进、交叉融合的,不是割裂、独立存在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实践活动需在文化理解的情境中进行,演唱、演奏等艺术表现活动也是审美感知的手段和方法。同时,文化理解也是通过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途径实现的,三者之间互相融合。如《我是中国人》一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圆场步”、拍击“板眼”、感知音乐的“有板无眼”、学练“京白”等,在深厚的京剧艺术文化基础上,抓住“京歌京韵”的表现手段、表现要素,引导学生感知“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体验京剧的独特美感和人文内涵。

概而言之,本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虽见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但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性质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的目标一脉相承,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观毕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笔者有感于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改革中音乐教师的不彷徨、不懈怠,他们聚焦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总目标,修炼音乐“审美体验”的功夫,用音乐的方式表现音乐,用素养培养素养,敦促笔者从中反观自己日常的音乐教学,找差距、找坐标,从而让音乐教学“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核心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