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研究

2019-09-10孟一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互联网大学生

孟一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网络欺诈、网络暴力、学术失信、网络言行失范等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具有引导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稳定等作用。本研究通过将信息道德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从学生主体的内心世界分析大学生信息道德问题产生原因,从“自律”入手,以疏导为原则,探究信息道德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提高信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信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163-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fraud, network violence, academic dishonesty, network misconduct and so 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informatio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role in guiding the perfe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moral problems, and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moral education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f-discipline" and take dredging as the principle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mo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people-oriented concept, from the inner world of student subject. The research gives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internet; information moral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習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互联网”[1],互联网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信息是互联网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助长了人们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使人们在信息开发、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和信息利用等过程中引发的信息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网络欺诈、侵犯他人隐私、信息泄密、学术失信、网络言行失范等问题日趋严重,由信息道德引发的诚信危机、道德危机、挑战法律底线之类的事件频发。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关系到校园的安定有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国内外专家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主要包含: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2]。我国对于信息道德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道德的内涵、特征、大学生信息道德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规范引导等理论研究层面,对于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仍处在信息道德知识、信息道德认识、信息道德规范、规则的理性灌输,忽视了大学生情感、需求、欲望、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使得信息道德教育缺乏持久性和有效性。在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途径探究中,绝大部分研究是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图书馆层面进行途径探究,例如加强校园网的监管和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进行课程改革,将信息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理论水平,加强信息道德自我约束;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丰富图书馆资源及文化功能,提高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等。对于信息道德问题,更多的是从“他律”着手,加强教育、防范与监督。很少有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自律”着手,以学生为主体,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探究信息道德的影响因素,探究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信息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使青年大学生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依然坚守道德底线,形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统一的高贵品质[3]。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研究的意义

信息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人格完善、心理调控等功能;“以人为本”理念是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待学生信息道德行为,它要求教育者与大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而非一味地批评、指责、说教。传统的封闭性、强制性道德教育违背了大学生追求独立,抵触约束;讲求个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一味的由“他律”约束,会增加大学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且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对信息、行为缺乏正确的甄别和判断,自我约束力较差,极易在没有他人约束和管理的虚拟、隐匿的网络中丢弃道德标准,迷失自己。提升信息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应当遵循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模式、以疏导和民主为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重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提高信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以人为本”的信息道德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传输,提高学生的思考、辨别和批判能力,将教育内化于心,使学生网络行为处于不自觉的行为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中实现成长,使教育者找到信息道德教育中“疏与堵”的平衡点。

三、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信息道德失范原因

网络自身虚拟、即时、自由、隐匿和开放的特性,牢牢地抓住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诱发一系列信息道德失范问题。有研究对大学生信息道德行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9.5%的同学有学术不端的问题,有24%的同学在网上发表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有14.1%的同学发表过虚假信息;有22.7%的同学“登录过”或“比较经常登录”色情网站;还有1.8%的同学发表过色情等粗俗消息[4]。青年大学生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加之其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行为相对于其他类人群更易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心理冲突情绪释放渠道不畅通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知、情、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存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的冲突。面对多方面的沖突,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心灵慰藉及情感关怀,便会感到茫然无措,缺乏情感体验和支持,变得脆弱和失去理智,选择逃避现实世界。在具有很强隐蔽性、虚拟性的网络世界中寻求情绪发泄渠道和所谓的关怀,满足自身心理需求,颠覆现实的伦理道德,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失去准则,出现不良信息行为。如发表人身攻击的言论,登录色情网站等。

(二)获取信息主观能动性不足

信息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依靠人的存在而发展,人类本应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可青年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各种信息良莠混杂,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评价、鉴别能力,对于网络过度依赖、对于网络信息盲目崇拜,痴迷于网络交往,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如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信息愈发碎片化,原本的知识体系被打乱,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使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信息,大学生习惯用百度、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去搜索答案,缺乏思考过程和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导致自身学习能力欠缺,再加上缺乏知识产权、版权相关知识,进一步助长了学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许多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失范并非主观意愿,而是缺乏批判能力。现在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重理论的灌输,轻道德能力,信息筛选甄别和判断能力的提升,不良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异化,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和违法犯罪活动。

(三)虚拟与现实缺乏协调统一

因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是基于信息的交往,因此许多大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虚拟的网络空间完全割裂开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评判标准,将网络社会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认为网络世界是一个没有现实规则、道德的约束,自由的,可以肆意妄为的地方,处理不好信息道德和网络自由的关系,把握不好“度”,将虚拟与现实分离开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生活,疏离现实的社会生活,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混乱,造成某种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5]。

四、从学生内心世界,探究信息道德教育途径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道德教育的统一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情感体验,传统的信息道德教育以说教灌输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教育效果甚微,违背大学生追求自由、向往独立的心理特点,当没有制度、规则、他人、社会舆论约束时,很难达到一般的行为规范,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的开展。在信息道德失范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信息道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道德教育的统一。针对信息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应追其根源,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咨询、活动等,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心理学角度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排解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以积极的情绪和力量来消除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成长动力,满足大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信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面对网络这一开放、隐蔽、虚拟的特殊环境时,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好信息资源。

(二)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与信息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无论是网络欺炸、网络暴力、网络剽窃还是窃取隐私,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其心理期望和心理需求,继而到虚拟、隐蔽的网络空间寻求自我满足。由于当前大学生处于不断学习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发展完善,缺乏信息的分辨能力、抵御不良信息的自制能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能力,需要相关老师通过课堂、班会等多种渠道多种平台进行教育引导和限制监督。在高校中,学生与老师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信息道德的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平等交流、彼此信任,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契约是心理上的一种无形约束,其核心主要是期望和需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加大学生的情感归属,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由于心理冲突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朋辈互助、移情体验等方式积极疏导,使学生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排解;了解大学生的期望与需求,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针对信息开发、获取、传播、利用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教育,如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避免一味灌输,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影响着“教师-学生”心理契约的维系,一旦期望值降低,心理契约便会破灭。教师个人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到榜样作用,以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为。

(三)加强信息道德意志培养与道德控制有效融合

信息道德是由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行为构成,道德意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而道德意志能够促使人们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人们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情绪情感,通过内心的矛盾斗争,自觉的排除各种阻碍,克服内外部的各种困难,它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意志、理性批判、良心自省、自我责任等。面对极具隐蔽的网络环境和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道德自律格外重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虽能起到一定净化网络空间的作用,但无法杜绝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按照学校做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需从根本上提升信息道德认识,促进树立坚定的信息道德信念,建立明确的网络使用目标,克制情感冲动,培养顽强的信息道德意志,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利用各种宣传栏、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增强榜样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道德素养。

“网络的普及不仅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5],尤其对大学生来说,兴趣多变、情感丰富、价值观还不稳定,心理冲突产生的心理困惑和不良情绪得不到疏解,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排解,加之缺乏对事物的批判力和自主選择能力,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和煽动,发生网络失范行为。为了使网络环境风清气正,加强信息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只有 “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以人为本”开展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才能提高信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1018/c120837-29594814.html[EB/PL].人民网.

[2]张莹莹.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济宁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

[3]杨文美.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J].科教导刊,2018(12).

[4]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5]昝玉林.关于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方法论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