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2019-09-10徐敬龙李东旭
徐敬龙 李东旭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后者是前者创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起到滋养孕育的作用;前者则继承发展了后者,并进行创新、激活和重塑。二者之间存在孕育传承实践、发展创新升华、活化重塑融汇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革新、自我升华的典型代表终将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成为贡献给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的最新的文化硕果。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2-002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讲话和文稿,逐渐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发展的主要代表和动力源。由于这一思想是在着眼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主要是在党的十八大后集中提出的,所以,本文仍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基本范畴展开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显而易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产物,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孕育的结果,这不仅体现在其对古诗词、经典格言等文献的引用,还体现在其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原则、思想、逻辑、理念、哲学等方方面面精髓的阐发、运用和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m(pl64)。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作用的认同高度和重视程度。因此,厘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促进二者更积极、更和谐的发展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的。
本文主要以党的十八以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献和部分党的十八大以前的执政论述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对其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逻辑进行研究梳理,尝试着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当然,由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属于系统宏大、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时间、范畴、逻辑等一系列的复杂联系、区别及相互作用,限于笔者学识,在分析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逻辑理路及实践活力
由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个巨大的、丰富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其理解和把握应该从精神逻辑理路的角度上进行,不宜仅限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论述的概括、堆砌而忽略这些论述所包含的精髓实质和内在联系。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阐释,学术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以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重要方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南,以‘五位一体’发展布局为总布局,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强军战略和对外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落脚点”[2]bW。再加上后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8个明确”“14个坚持”,应该说基本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内容和构架,但这一概括在内容及精神上的逻辑性却需要进一步予以厘清展示。
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为:第一,是目的,也就是最基本的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发展原则立场,即为人民服务。第二,是路线,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执政道路,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为精神原则。这个路线的选择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目的而来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第三,是依靠和保障力量,即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和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人民当家做主基本利益的实现。第四,是强国方略和精神重塑,即在政治策略上加强党的领导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强军,在精神意志上充分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民族复兴”等精神元素,凝聚中华民族的斗争意志,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为执政抓手,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第五,是擘画中华民族和中国未来在自己发展中历史及全球中的格局和战略定位。在内政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战略号召,中国梦、两个一百年是战略规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愿景和持续的动力泉,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自我定位;在国际上,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维护和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终极指引,形成中华民族和中国在全球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及力量牵引。这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便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机地统筹起来,由内而外构建了一整套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显然,这个思想体系的根基在内政,其影响则贯穿于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大势。这样,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从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等多个层次,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呼应呈现出明显的体系性、逻辑性、战略性特征,是一个具有极大辩证性、发展性、立体性和开创性的思想逻辑系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体现。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思想体系在辩证、恢宏的基本面的基础上,凸显出刚健事功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大幅调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刚健因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重精神层面的“柔”的理解形态转换到多现实层面、实践层面的“硬”的行动形态,将民族文化的重向内的精神追求更多地转换为向外的战天斗地的实践豪情,从而实现理论解释世界到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逻辑的革命飞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精髓
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立的具有属人性质的一切活动及产物,涵盖了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各个层面,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3](pZ0。逻辑上,前者从属于后者,也就是狭义文化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和系统,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和智慧,需要我们认真虚心地进行学习继承和发展。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而言,虽然可以用广义和狭义的方式进行理解,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实践历程来看,广义、狭义往往混成一体、融汇发展,具体言之则多倾向于狭义的理解。统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自身生存发展领域范围内,适应时代要求而独立创造出来的先进的社会发展活动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世代相传中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结晶,在现实中多以精神层面的理解为主。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时空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包含当下之前所产生的所有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在时间上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是对上一时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而新出的或外来的文化则随着时间的流动,以及汉化过程而被纳人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内。就此角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情感思维、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习惯风俗等密切联系的,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一切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在空间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甚至日、韩、东南亚乃至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也有重要的文化余绪,尽管这种余绪可能南辕北辙、似是而非、张冠李戴,但就其积极的因素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再次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日趋扩大,其空间的延展性更加明显。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绝对主体是存在于中国,但在海外华人地区也有其存在形态和市场则是无疑的。这个时空是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程中的时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流传泽被的时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个时空中层累积淀而成的。
2.从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隋唐儒释道三教,到宋明理学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经典传统学术文化,还广涉艺术、医学、服饰、建筑、饮食、宗教、法律、文学等诸多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各个层面,包括古往今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全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活动,是广义上的一种理解。但仅就狭义的文化内容说,则主要有九个方面的精髓:一'是提倡以终身进德为利人之本的崇德精神,是个体、社会、国家的精神内涵;二是追求圣贤人格,向往君子风采,也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导,人们应该追求向往的道德典范;三是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拒绝消极屈从天命,教人自强不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精神;四是重视自然、社会及家庭等此岸世界的秩序建构;五是学术思想上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具有开放融汇的博大胸怀;六是重史学叙述,以史为国运族脉之本,以史修身蓄德,以史为鉴,培育人民的家国民族情怀;七是多彩的文化艺术追求境界,提高个体的主体性价值认知;八是重视和合精神,虽主要讲求“和”,但也研究“斗”,文武兼备;九是推崇天下太平大同的政治理想,探索构建人人各得其所,少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终极理想社会。
3.从逻辑理路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体系,形成一套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逻辑结构理路,同时又兼收并蓄、开放并包,从而成为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一是在世界观上明确了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体的此岸世界、世俗社会和人世精神为主的文化框架;二是从生存发展实践上依托文武兼具、知今溯往的生存策略和和谐共生“和合”精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吸纳力和融合力;三是追求公平和谐的大同世界梦想和个体圣贤通达的主体价值判断,为个体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平台;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和大同世界的包容胸怀,奠定了开放革新的文化根基。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其中最具实践力的力行思想,也就是顾炎武之言曰:“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这种思想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和持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底色,摆脱了宗教迷狂,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科学理性基础。
4.从现实意义上看,这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接受的、实践的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个范畴中,哲学、思想制度等精神层面内容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文化成果由于其符合中华民族的生活实际,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生命力,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规律性认同,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凝聚中华民族的积极作用。
由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立体的、全面的、总体的一种思想体系,而且是涉及人类发展命运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文化层面的广狭义界限并具有极强的统摄性,因此,本文在研究中以狭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兼采广义内涵进行论述进而对两者关系进行厘清剖析,借以展现两个思想体系的互动、激发和演化。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应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来源、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之江新语》《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系列文献著作都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涵盖了爱国修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重义、大同、和合、民本、正义、廉政等多个方面元素,至于有关生态环境、法律建设、政治布局、外交战略等具体施政纲领及设想也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内涵。习近平在浙江省任职期间,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文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4](p'149)显然,习近平十分了解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继承发展、创新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重塑和激发活化并最终融汇一体走向将来,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未来、从继承到发展、从对立到统一,从孕育到重塑,呈现出清晰的辩证统一的逻辑路径和扬弃过程。
1.孕育传承实践。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p603)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产生的来源、条件和基础,其在“既定的”“过去承继下来的”状态下滋养孕育着后者,后者反过来也对前者进行了传承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阐述治国理政理念时经常引用“治国先治吏”“郡县治,天下安”“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经典古语,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潜心学习、传承,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他说:“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置于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位置了。习近平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高效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和养分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比如,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7](p209)并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传统文化精神诠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孕育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又传承和实践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发展创新升华。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依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8](M1)应该说,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但这一治国理政思想依然是一个从前者中更新出来的新事物,不论是“中国梦”“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理论问题,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等执政实践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无疑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起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作用[9]。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概念新境界,还是人类政治理念及文化的新概念新境界,远远超出了近代以来的抽象思辨、狭隘的民族国家,以及地缘政治视野,提升了中国人和人类对自身及世界的发展认知水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理念和哲学上的质变升华。这些开创性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等思想具体化为中华民族的现实选择和世界发展的蓝图擘画,在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性为“中国梦”这样一个具有民族感召力的愿景引领中华民族的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和提升了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文明层级。当然,当我们而用历史的眼光回望当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环节、代表形态、方向引领的同时,其理论实践探索则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的路径、过程和方向,升华了其中的精华,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拓展了其在时空上和民族文化上的适应深度、广度和跨度,呈现出一种发展创新升华引领的逻辑理路。
3.活化重塑融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有着极为良性的互动,也就是活化激发和重塑融汇关系。客观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体性、全面性、体系性、辩证性的文化系统。崇奉阴阳和谐,有柔有刚、有进有退、有虚有实,有大局,也有小我;既雅兴诗词歌赋,也崇尚金戈铁马;既能践行实事,也会探讨义理;既能积极有为,也有消极避世,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大势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各有侧重而已。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一般的历史文化逻辑多片面地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黄色文明”,主张“守拙”“贵柔”,追求“无为”、清心寡欲,“远人不服,修仁德以来之”,不尚武,是静的、柔的、保守的、封闭的文明,缺少开拓意识和文化内涵。无疑这是一种对中华文化曲解的认知理念及定位,它极大地羁绊着中国及中华民族的国家战略、发展态势、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的设计和创新发展。对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则一扫这一陈腐偏见,深刻洞察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9],这重新体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发掘其中的积极主动、刚健豁达的精神并予以激发活化,恢复其固有的动能因素,将积极阳刚的文化精神作为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凸显出来,适应了事物的发展逻辑规律,推进了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客观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法性进行重新确认。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注重积极、有为、阳刚等动因素,坚持“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9]的观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髙事业做出更大贡献”[9]。并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镑礴力量”[7](p2I)。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现代化”,推进带一路”倡议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极构建强军、外交、全球治理等有为举措,积聚和释放中国精神及物质能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动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的因素,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校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进而更加深人地融人世界,驾驭世界、和谐世界,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而在对自然科学的追求与重视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一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科技地位不够突出的情况,将科技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核心技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科技发展“万众创新”,这一思路连同突出积极有为的动的理念一并又进一步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和发展方向,重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必须强调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硕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形态和内容,历史地看,必将与当下我们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一体,成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表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与毛泽东思想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典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所在历史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重要一环。
概言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基础源泉滋养孕育了后者,而后者则发展创新重塑升华了前者。在此过程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轨迹的优化以及对其积极性、合法性的重新确定,对其性质、形态进行重塑和优化,进而焕发出新的更强更久的文化生命活力。在继承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又将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最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革新自我升华典型表现,最终成为未来历史长河中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二者的逻辑性递进和历史性和解,进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文明、世界文明贡献的最新的文化硕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学俭,阿剑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7(1).
[3]郑广永.由狭义、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兼论文化观——兼论文化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3(1).
[4]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5—10/14/c_l116825558.htm.
[7]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