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音乐表现性分析
2019-09-10郭颖茜
郭颖茜
摘 要:《彼得与狼》是19世纪俄国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为儿童创作的交响童话。整个乐曲分别用不同的乐器为我们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不同的角色及场景,每种乐器富有个性的音色特征加之剧中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这些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将整个故事描绘的惟妙惟肖,也给全世界的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对音乐中的角色及每个相应的场景一一进行分析,以此深入了解音乐的表现性。
关键词:《彼得与狼》;配器;音乐表现
一、创作背景
普罗科菲耶夫是原苏联作曲家、钢琴家。14岁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1918-1936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902-1914年)以管弦乐作品和钢琴作品为主,富有青春气息,音调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旅居国外时期(1918-1936)受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影响,作品节奏强烈、和声复杂、曲调仍带有俄罗斯悠长的音调;后期(1936-1953)创作追随国际音乐新潮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彼得与狼》就是创作于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后,是他创作的后期难得的一部佳作。此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该作品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角色分析
一个能够被音乐表现的对象,必须包含与音乐音响具有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其感性特征与音乐音响之间的联觉关系越多,听众从音乐中领悟到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彼得与狼》这首作品便是如此,作曲家通过利用不同乐器音色独有的特点,为听众塑造出各种各样生动鲜活的形象,音乐中的每种乐器分别代表一种角色,使人立刻耳目一新。紧接着,本文对这些角色一一进行分析:
(1)彼得形象
少先队员彼得这一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弦乐优美圆润的音色正好来衬托这一形象,其多次在音乐中以不同的音区、强弱、速度和音乐情绪出现,使人感受到
儿童天真勇敢的面貌:
(2)小鸟形象
音乐中小鸟这一角色用长笛来表达,由于长笛高音区的音色极具穿透力且婉转清脆,装饰音及十六分音符正好描绘了小鸟机灵活泼的特点:
(3)小鸭子形象
音乐中小鸭子这一形象用双簧管演奏,音色高亢嘹亮,富有诙谐感,这些切分节奏将小鸭子走路一摇一摆的画面呈现出来:
(4)小猫形象
黑管低音区塑造了小猫狡猾的形象:
(5)老爷爷形象
巴松这一乐器通常多使用低音区来演奏,音色较为沙哑低沉,正好来刻画老爷爷这一形象,旋律多用平稳进行,形容老爷爷动作迟缓、颤颤巍巍:
(6)大灰狼形象
三只圆号的齐奏用来表示大灰狼这一阴森恐怖的形象:
(7)猎人形象
音乐中猎人和枪声分别用定音鼓和大鼓来描绘,音色铿锵有力,如同矫健的步伐:
三、场景分析
仔细聆听,全曲可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为听众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第一部分:交待各个乐器所扮演的故事的角色,整个音乐氛围轻松自在,如乐曲一开始弦乐组在中高音区采用由弱到强的演奏,音乐舒缓宽广的节奏、上下波动起伏的旋律线条加之部分音符使用跳音和附点演奏,使听众立刻感受到在一望无际的大森林里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正迈着步伐缓缓走来的场景,音乐整体上通过彼得这一主题来呈现:
紧接着是小动物们嬉戏逗趣的场景,主要通过木管乐器组来完成,起初长笛和双簧管默契的配合将小鸟和小鸭子争吵的场面描绘的栩栩如生,如下谱例中使用干脆简洁的切分音加跳音以及欢快流动的十六分音符节奏:
后来又加入黑管的演奏,将小猫居心叵测的内心变化刻画的惟妙惟肖:
三支木管娴熟的演奏共同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纯真无邪的童话世界,同时也更贴近儿童的欣赏水平。
第二部分:音乐氛围较上一段明显发生变化,故事中的大灰狼出现,这部分加入圆号在低音区的演奏,给人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感觉,如谱例这一主题均采用不协和和弦进行陈述:
紧接着描写了小鸭遇害,彼得急中生智,与小鸟共同将大灰狼抓住的场景,音乐的描述也极富戏剧性:
第三部分:猎人及时赶到,将大灰狼送去动物园,最后大获全胜。最后一部分彼得音乐主题由弦乐组和打击乐定音鼓共同演奏,音乐使用强奏,呈现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使听众看到一支大部队昂首阔步、凯旋归来的欢乐场景。整个故事在音乐的高潮声中圆满落幕:
四、音乐的意义、价值
音乐作品《彼得与狼》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儿童交响童话,普罗科菲耶夫善于抓住儿童心理,通过恰当的配器表现手法为孩子们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特色的形象,整个音乐中无杀戮、血腥的场面,所选题材完全符合儿童的欣赏范围。同时这部作品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堪称音乐童话故事的一部佳作。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的创作对我们当今的作曲家也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例如,创作过程中注重对真善美的弘扬;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声明:“如果人们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不正经的人,反之,常听正经的音乐,就会变成正经的人。”[1]柏拉图也曾指出:“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2]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倡导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重视道德的力量。而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正好符合这个标准。整个音樂故事主要讲述了彼得在紧要关头,沉着冷静,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将大灰狼捉拿的情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启迪;同时在音乐最后猎人出场正要开枪打死狼之时,彼得能够及时制止,劝猎人将其送进动物园,由此可反映出儿童天真无邪、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于听众而言可谓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把握人性,从生活中选取具有可以反映新时代面貌,表达永恒主题的素材,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其次,作曲家在创作时还要注重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部作品是取材于童话故事的交响诗,它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一种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它的体裁名称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其诞生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有关,因而有叙事、描写、戏剧性及抒情性的显著特点,并表现出内容决定形式的较为自由的曲式特点。《彼得与狼》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作曲家首创的交响童话,全曲共有七个“主导动机”,音乐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开,因而没有受传统曲式的约束,但其音乐拥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早已对音乐审美原则进行了探究,孔子理想的音乐追求便是“尽善尽美”,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可以永久流传的缘故也即为如此。因此作曲家一方面需夯实自己的作曲理论知识,对各种音乐体裁以及曲式结构特点具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与把握;另一方面,需多注重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创作出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作品。
五、总结
本文首先对《彼得与狼》这部作品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音乐中分别用七种特色鲜明的乐器代表七个不同的故事角色;其次再对故事中所对应的场景进行了分析,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音乐表现性;此外,文章最后还对这部作品产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论述:即其所选题材符合儿童的欣赏范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还对作曲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1]王小琴《音乐伦理学》第68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4月1日。
[2]同上书,第63页。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12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