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文融合作文评价

2019-09-10连忠友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连忠友

【摘 要】 小学生作文是直接体现其核心素养水平的载体之一。提高小学生语言与文学、生活与艺术的构思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题材组织能力、体裁驾驭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审美能力、科学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人文融合;作文评价

核心素养既是支持小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品格,又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作文作为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评语,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适当对其开展人文教育,是一举多得的人文融合举措。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运用作文评价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式。

一、笑语盈盈地鼓励

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眼高手低、言辞匮乏。即使学生平时注意摘抄、阅读优美的篇章,注意语感和词汇的积累,在写作时也难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问题。结合小学生作文的教学实践分析,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敢写。这既有怕自己用词不当的心理因素,又有怕自己写错而产生的保护心理。因此,学生的作文一般存在语句生硬、用词不当等問题。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在该单元的《鲸》《松鼠》《新型玻璃》等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了专门教学,但真正让学生写最熟悉的或最喜欢的物品,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不能按照一篇说明文应有的逻辑开展写作活动。例如在该单元的习作中,学生尽管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玩具、动物等的说明文,但他们往往以数字的堆砌或现象的列举为主,致使文章偏离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在整体上既因为要兼顾说明文的要求而失去文章自身应有的文学性,又因为过度关注说明文的要求而导致文章干瘪,特别是缺乏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对描写方法运用正确的地方加以点评激励,对说明方法运用不当的地方加以纠正,使其知道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

为改善作文点评对人文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小学生作文的点评中,对其运用不当的词语,要在肯定其积极运用相关词语的基础上,指出用词不当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歧义等,再用批注的方式给其提供几个恰当的词语,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和现实情况,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其意思的词语。这既保证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又为启发学生选择词语或创造性地运用新词语,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修改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教师人文关怀下的人文熏陶教育,培养学生敢于用词、敢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二、“努力加餐饭”

小学生作文发于心、成于文,反映了学生对生活、职业、家庭的美好愿望,但会因为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方面影响,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人生的迷茫、认知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目标等。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和点评,为其打造核心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以充满温度的文字,整合语言教育、语感启发、文学启蒙,引导小学生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探索学习活动,让其把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的追求、科学的好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捕捉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鼓励小学生在坚持中不断积累、运用。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一为例,六年级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受《两小儿辩日》的启发,可能会对天文学产生兴趣;受《桃花心木》的启发,可能会对植物甚至手工制作感兴趣;受《顶碗少年》的启发,可能会萌发对杂技的兴趣等。小学生尽管非常喜欢这些事物,但难以运用相对专业的术语,甚至不能选择适当的替代词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师利用作文评价的契机,针对小学生习作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人生目标等加以灵性的、科学的引导,使其能以正能量的心态和激情,开展学科学习、兴趣学习与其他的知识学习活动。在作文评价的操作中,教师也要结合习作的题材和体裁类型,为小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如利用个人自媒体、日记等进行写作训练,让小学生把信息化的网络写作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多元化途径驱动小学生的学业学习和进步。

三、教师悉心引导

古诗云:[DK]“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人文精神的融合,只有融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其在切身的体验与创造中,不断磨炼意志,学会关怀,尝试创新,使其在不断的成功中积累自信,在不断的挫败中磨炼意志,让其在学习、活动与创作的过程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语感培育与道德水平的提升统一起来。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或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单元文本的题材和体裁类型,以及单元学习目标,把相关的人文精神和知识融入进去。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本为例,小学生通过学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感受和体味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参加各种田野活动的童年快乐。尤其在文本的阅读及类似体裁文章的欣赏中,学生学会描写景物与借景抒情的词汇,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农业、渔业等方面的热爱等。对农村或城镇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农村、农业等相对熟悉;对城市的小学生而言,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认知上,他们对农村与农业都具有较大的距离感。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小学生虽然能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情景或素材,但未必能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

教师在作文点评中,对农村和城镇的学生,以贴近其实际生活的真情实感点评为主,以此激活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深刻的感受,让其能以最充沛的情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管理能力、反思能力等;对城市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类”记忆,如在写农村题材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在农村的活动,以及在旅游过程中对农村观光的直观感受等,再结合学生自己日常劳动的体验,激活和调动能支持其主题思想的语感和词汇知识等。另外,教师直接利用班级、学校甚至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劳动创造成果的积极感受,例如到街道开展打扫卫生的创建文明活动,到敬老院开展帮助老人的活动等,把爱与温暖,通过切实的行动去创造和传递。

基于核心素养融合人文的作文评价,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单篇作文的评价,既为每个学生指出作文的创新或亮点,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又为学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给予改正的方法指导,以树立其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班级学生作文的整体评价,对于出现的共同缺点或错误,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现场尝试改进,使学生在即时的写作体验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以培养个性化的写作方法和能力。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