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2019-09-10徐林祥郑昀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人文性工具性

徐林祥 郑昀

【摘 要】 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是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主要指语文美育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语文美育学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美育学反映了语文美育除了有自身的价值外,还有辅助德育、智育的功能。语文美育学是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而语文美育学还具有交叉性的特点。了解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有利于推动美育工作的实施与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美育学;学科特点;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

语文美育学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美育与语文教育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人文性

《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所谓“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说语文美育学具有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美育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JP3]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是由美育的人文性决定的。

美育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并通过个体的审美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理论和现代素质教育思想都集中地体现了人性完善的理想,语文美育活动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之一。

语文美育学要求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从人的成长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出发,把语文教育活动看作一个促进和引导学生步入理想境界的过程。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作用,在语文教育的同时重建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精神价值,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充分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都是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也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决定的。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狭义的语言),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语文是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狭义)、“言语”的合称。中小学语文教育既要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课掌握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必备的读写听说能力,又要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课感受、理解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HJ2mm]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等语文教学活动之中。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心灵历程,从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能够给青少年思想认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熏陶,审美上的愉悦,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眼界,拨动他们的心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营养的吸收往往是由浅入深、有层次的。首先是语义,而后是语境,再后是社会内容和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再则是主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再则是民族心理特征,以及审美心态、情趣和美的发现与欣赏。这些并不一定都要说出来,有的只是一种感受、一点积累、一些影响。语文美育,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自然而然的过程。

语文美育学还要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学科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文字,而且要学习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们的情、意、理、趣;既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诗文名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写出和说出足以反映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和话语来。

总之,语文美育学把语文教育活动看作一个以优秀的人文传统影响、熏陶、滋养和陶冶学生的过程。语文教育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以人性、人情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也主要是体现为一种审美化了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美育活动亦可看作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理解和融洽的过程。语文美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二、工具性

语文美育学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美育学反映了语文美育除了有自身的价值外,还有辅助德育、智育的功能。语文美育参与个体的审美发展,并与个体的道德发展、个体的智能发展以及个体的身心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发展。

语文美育学的工具性,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

语文教育首先是汉语言文字教育,是母语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汉语文是中华民族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也是中国人毕生学习和工作,乃至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具。张志公早在1963年发表的《说工具》一文中,就提出了“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3]的著名观点。

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学习语文,是学习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的语文,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表现任何实际内容的语文。因此,学习语文,同时也学到了人们通过语文工具所表现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

语文美育,除了有自身的审美教育价值,还有辅助德育、智育,以美储善、以美启真的功能。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德行和内美是密不可分的,善的事物从本质上讲都应该是美的。社会美和以表现社会美为内容的艺术美,其本身也是一种善。以美引善,寓教于美,使人在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的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这是美育的社会功能之一。鲁迅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4]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5]他们都强调将道德教育寓于审美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道德感化功能,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语文美育,同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审美情感也是相互关联的。作为社会的人,无论是从肌体生理方面来说,还是从内在心理结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變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因此,对人的教育应从整体着眼,在培养某一方面能力时,要同时兼顾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否则就会出现畸形发展。当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熏陶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冶这种“病症”的良方之一,就是实施美育。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形象教育,是能够发展右脑的思维能力的教育。美育和智育双管齐下,对于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平衡和完整地发展是很有效用的。以美启真,也是美育的社会功能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注意传授方法的生动形象,注意教态的亲切自然和语言的节奏韵律,以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向更高层次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欲望,提高智育的效果。实践证明,语文美育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语文教育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能为美育而美育,丢失语文学科的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

三、交叉性

语文美育学是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而语文美育学还具有交叉性的特点。

从教育学、语文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人。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科学的方式与审美的方式。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目前大多采用科学的方式而忽视审美的把握。这无疑是现行教育的一大缺陷,其后果是导致学校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是青少年)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语文美育在内的美育理论的研究和美育活动的开展无疑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从美育学的角度看,美育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塑造人。美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有了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才能与美的事物构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并产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活动。有了这样的人,美的事物的潜在美才能转换为现实的审美对象;有了这样的人,客观的审美对象才能激发审美者的审美意识;有了这样的人,审美对象才能由单纯的自然美而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形态:社会美,文艺美,科技美,并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构成新的审美关系,形成审美主客体之间双方活动的良性循环。

美育学、语文美育学与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语文教育学是一门以语文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研究一般教育规律,包括美育的内容。语文教育学研究语文教育规律,包括语文美育的内容。美育学与语文美育学必须将教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柱;反过来,美育学与语文美育学的研究成果又会丰富与深化教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研究。从这个意义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语文美育学是语文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美育学、语文美育学是教育学、语文教育学中审美教育部分的扩大与延伸。但是,这并不妨碍美育学、语文美育学各自成为独立的学科。语文美育学作为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以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所提供的理论作指导,着力研究语文审美教育的特殊规律。

实施美育,建构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审美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历史的进步,是教育家、美学家面对的共同课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美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

[2]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M]//中华函授学校.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