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公抑私”: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2019-09-10杨志平杜沛根沈实
杨志平 杜沛根 沈实
[摘 要] 从“为公”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认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崇尚和发展“为公”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有裨益;其次,剖析了当前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文化的种种表现,认为它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再次,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要推进以“崇公抑私”为价值理念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个重要举措,即发挥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党纪国法的规范约束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关键词] “崇公抑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纷繁复杂的历史斗争、艰难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优秀文化传承中,历代中共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包括立党为公、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坚守党性等“为公”的价值理念。这种对“公”的坚持和追求,不仅融入到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
一、“为公”: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可以说,“为公”的价值内涵不仅贯穿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党性等文化资源构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而且是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党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建党那天起,就确立了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并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告诫全党要注重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带领全党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權、廉洁用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
“天下为公”价值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以此为追求,强调崇尚“为公”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关键,倡导“为公去私”。《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宋初文人林逋指出:“为政之要,曰公与清”;北宋理学家张载更是明确提出,儒者特别是身居高位者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明末学者黄宗羲指出:“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已之利,是谓国贼”;清代学者金缨:“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已见,而后可以听人言”;清朝康熙皇帝一直强调官员要勤勉奉公,《康熙清圣祖实录》明确记录着:“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我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上述言论,都反映了古人对“天下为公”的追求,期望以 “为公”的价值理念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和政治腐败,使我国一直没有摆脱外受列强欺凌,内遭长期内战的局面。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统一,使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且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真正传承和践行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念。当前面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极端的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文化对党内造成严重的侵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诠释和拓展了“为公”的价值内涵和境界,重塑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文化,抵制庸俗腐朽政治文化对党内的侵蚀,确保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三)以革命文化为源头,无私奉献,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伟大的革命精神引领着伟大的革命实践。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伟大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毛主席曾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经过几十年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舍身为国、忠诚为民,为中华之崛起不惜奉献一切的英雄气概。九十多年来,我们党面临的时代条件、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始终不曾改变的是党从革命斗争中一路走来的初心,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大公无私的信念,坚持为人民和民族谋利益。中国共产党公而忘私,始终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因而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的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以革命文化滋养党内政治生态,在从严治党部署中坚持思想和制度并重,惩恶扬善、正风肃纪,使党重新焕发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能更有底气地更加自信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四)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清正廉洁,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要以先进文化塑造自身,更体现在要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始终积极倡导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章》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可以说,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能深刻影响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广大党员干部以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勤勉奉公等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引领者, 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以实际行动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进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五)坚守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坚守党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始终坚守党性,为实现党的使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5]坚守党性,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以对马克主义的信仰、对组织的忠诚、对纪律的敬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干干净净、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十八大以来,以習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章为基本遵循加强党性锻炼,矫正党内不良倾向,使全党风貌焕然一新。
二、“尚公”:发展“为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6]发展以“为公”为价值内涵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更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根本要求。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气质。可以说,“公”这一价值理念对共产党人具有强大、持久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新时期,厚植以“为公”为价值内涵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智力支持,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一方面,发展以“为公”为价值理念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使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政治素养、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能使得全体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凝聚为人民服务的共识,牢记党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勤勉奉公、清正廉洁,从而为优化政治生态夯实廉洁和实干的文化土壤。
另一方面,我们党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要建设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处于政治生态中的党员个体形成“软性约束”,由内而外的完善党内政治生态。发展以“为公”为价值理念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在党内树立起道德高线,长期、稳定的规范和约束党内成员的政治行为,使公道、公正、公心成为每一个党员的基本准则,使公正办事、公道用人在党内蔚然成风,从而蕴化出充满生机的政治局面。
三、“为私”: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文化在党内的蔓延及其危害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变化发展始终受到经济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会反映到文化当中,对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为私”文化开始向党内蔓延,具体表现为诸多重私利、轻公义的现象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党风政风。
(一)圈子文化:结党营私、公权私用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我们党始终提倡构建相互间干净清爽的同志关系,政治上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为一己之私,结党营私,促成一个个小圈子。从本性上说,官场“圈子文化”的形成,是人在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利益驱动下相互攀附形成的结果。在这种“圈子”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不走正道走“捷径”。一方面,某些领导干部以自己为中心,将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视为己有,有目的地选择对象施以恩惠,笼络人心,构建自己的权力、利益网络;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为追求私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求靠山,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迷信“圈子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特别在用人上,出现了部分一把手以改革名义破坏用人规定,为看中的干部量身定制用人标准等突出问题。“圈子文化”的出现使得原本团结一致的党的各级组织被一个个“独立王国”所割裂。若“圈子文化”继续发展,这样的风气一开,将严重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内部深层次侵蚀党的执政基础。
(二)拜金文化:金钱至上、享乐在前
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也强调党员干部要“尚俭戒奢”。但是,承平日久,难免思想懈怠,加之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厚,某些干部中出现了追求物质、热衷享受的现象,甚至部分党员干部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搞权钱交易,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有的干部追求金钱、贪图享受、挥霍人民财富。上述“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的种种表现,使我们党的正常政治生活异化变质,使我们的政权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
(三)两面文化:表面为公、实则为己
长期以来,党始终坚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始终要求共产党人永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党内出现了一些善于伪装的两面人,以人民的名义来为个人的私利服务。两面文化从本质上讲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有些党员干部善于做两面人、两面派,在现实中表现出鲜明而又反差强烈的两副面孔:表面上代表人民名义,实则公权私用;表面上廉洁奉公,实则贪财好贿;表面上坚守党性修养,实则党性涣散;表面上拥护中央,实际上是阳奉阴违。“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种“两面人”是官场的毒瘤,若听之任之,不仅毒化了官场生态,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广大人民失去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严重时将导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
(四)好人主义:八面玲珑、讨好各方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恪守党性、公而忘私、勤勉奉公、为人民称道的好干部、好公仆。然而,百姓眼中的好干部,并不是那种“好好先生”。一个时期以来,好人主义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颇有市场,它的本质不是提倡大公无私,而是因私废公,是以牺牲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换取个人人缘和切身利益。突出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长期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没有立场,沽名钓誉,八面玲珑,讨好各方,所有行动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好人主义是社会良知良能的腐蚀剂,若其在党内生根发芽,会损害公平正义、怂恿邪恶,使得党内正气不彰、邪气上升。如果广大党员干部把好人主义当作为人处世的哲学,必然使其人格侏儒化,最终会丢掉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综上所述,倘若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各种“为私”的文化糟粕任其在党内蔓延,一定会严重侵蚀党员、干部队伍,严重影响党内生态的正常健康运行,甚至在这种不良政治文化的熏染下,改旗易帜、江山变色,这绝非危言耸听。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抑制“为私”文化的泛滥,根除腐朽的“为私”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
四、“崇公抑私”: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对“公”的崇尚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然而,在复杂的现实境遇中对“为公”的坚守可能蜕变和异化为“因私废公”。因此,以“崇公抑私”的价值理念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为公”在党内蔚然成风,遏制“为私”向党内蔓延,就显得尤为关键。需要从政治教育引导、制度的规范约束、干部的率先垂范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安排。
(一)欲事立,须心立:发挥政治教育引导作用
教育是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引导作用。将“为公”的价值理念贯彻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能够化解“为私”文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侵蚀,能使党员干部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将大公无私、先公后私作为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
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党的教育在使党员不忘初心、思想上入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既要要发挥优势,也要不断创新,使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入人心。因此,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推动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强化政治理论教育规范化、常态化的基础上,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将政治理论学习的成果付诸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形成行为自觉。二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强化政治教育。当前,党员队伍的数量、结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侵蚀和商品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党内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对党不忠诚、笃信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因私废公等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加强教育迫在眉睫。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入党,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三要着力解决好理论学习形式化、被动化的问题,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党的整体需要与党员个体需要出发,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激发党员理论学习的内驱力,使以“为公”为价值内涵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此外,还要注重用精湛的艺术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创新发展,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践行者、引领者、传播者。
(二)“烈火至猛,人无蹈死”: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
在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发展中,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尤为重要。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因此,“崇公抑私”的理念贯穿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应被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以制度的边界规范行为的边界,确保党内政治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加强以“崇公抑私”为导向的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自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党在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已获得重大突破和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新形势下,“崇公抑私”的制度构建应重点放在“构建”“监管”“奖罚”三个方面。一要加强制度构建,把缺失的制度建起来。要把“崇公抑私”的价值理念融入党内制度构建的方方面面,加强推进以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决策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为重点的党内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建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为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党的肌体提供制度化方案。二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现有制度。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机制在抵制腐朽思想入侵、防止党员干部思想变质中的作用。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党内规章条例和法律制度构筑起不可逾越的天网,挤压各种腐朽错误思想对党侵害的施展空间,教育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三要严明奖罚。“用赏贵信,用邢贵正。”在构建奖罚程序以及其运行过程中,要使政治资源的分配体现“崇公抑私”价值导向,对为公者赏,能使勤勉奉公者勤政为民;对为私者罚,能使因私废公者不敢妄动。赏罚分明,能有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大公无私”为荣、以“因私废公”为耻,使党内政治文化正气充盈,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大臣之廉耻,即天下之风尚”: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用
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8]领导干部作为一个政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和行为能够直接地影响组织中的大多数成员。在推进政治文化建设中,突出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能使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对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能产生真正的认同和理解,使之成为全党的风尚。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通过领导干部具体行为的示范能够将“为公”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极具时代特性的政治风尚,进而影响全党,化解腐朽文化入侵党内所带来危机和挑战。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使领导干部始终当好党的火车头,作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弘扬者。一要坚持和贯彻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导向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风向标”,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干部作风,更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因此,在选人用人中要把好干部升迁的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形成优者晋升庸者淘汰的良好局面,力求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都能脱颖而出,成为党的旗帜和标杆。当一个个好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其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起到垂范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见贤思齐,进而使得优秀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二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党员领导干部争做党的标杆。要对勤勉奉公、廉洁自律的党员干部进行及时的表彰奖励、备案,并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理念,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教育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纪。通过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管理,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让领导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做到知责、尽责、负责,从而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带动全党上下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同时,在深化对权力监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常态化,注意发现和纠正党员领导干部错误思想行为,并将其列入纪检监察巡视和党风廉政工作中,对走过场、花拳绣腿或阳奉阴违者,严肃处理。此外,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先进典型做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者,要通过媒体宣传、繁荣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等举措,让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精神能够广为传播,进而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能形成以上率下、层层带动的辐射效应,传递党内政治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4]本书编写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5.
[5]本书课题组.论党性修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5.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3-1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8.
[9]侯震.新时代践行党的宗旨观路径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4-28.
[10]胡雪萍,白靜茹,刘彬生,鲁秀伟.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7-54.
[11]张育民.党的十九大主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理论新发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8-43.
[12]张帆,张艳涛.十九大党章变化的科学意义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4-47.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