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战创伤急救中应用的可行性
2019-09-10邓莎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战创伤急救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13例战创伤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均采用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给药,观察急救效果。结果:急救后,13例患者HR(86.95±6.44)次/min、SBP(105.95±4.19)mmHg、DBP(82.69±3.14)mmHg,与急救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13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抢救成功率92.31%、并发症发生率15.38%。结论: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应用到战创伤急救中,能够有效提高穿刺与抢救成功率,改善心率及血压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骨髓腔内输液技术;战创伤急救;心率;血压
前言:战创伤急救过程中,血管通路的建立较为困难。针对浅表静脉穿刺失败者,通常需予以中心静脉插管。但因中心静脉插管效率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通常较高。临床研究发现,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应用到战创伤急救过程中,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于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抢救的战创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3例作为样本,对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13例战创伤患者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10/3,年龄(26.36±6.48)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给药,方法如下:(1)成年人采用16号骨穿刺针穿刺,6~14岁者采用14号针穿刺,<6岁者选取9号针头穿刺。(2)以胫骨粗隆内侧下方1~2cm处进针,进针前需消毒穿刺部位,严格落实无菌操作。(3)注射器回抽见骨髓后,可接入待输液的液体,采用敷料固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前后的各项指标
急救后,13例患者HR(86.95±6.44)次/min、SBP(105.95±4.19)mmHg、DBP(82.69±3.14)mmHg,与急救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穿刺及抢救情况
13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抢救成功率92.31%、并发症发生率15.38%:
3 讨论
战创伤急救患者,创伤类型一般以火器伤为主,患者多伴有休克、失血、失液等症状。创伤后早期予以急救,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战创伤急救的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为主要操作内容之一[1]。与常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相比,骨髓内输液技术在操作效率、给药便利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就给药便利性因素而言,患者骨髓腔内的血供一般由滋养孔动静脉完成,且血供与全身动静脉回流相连。战创伤后,即使患者伴有外周静脉塌陷,骨髓腔静脉的通透性仍可良好的保持。因此,采用该技术建立静脉通路,更加有助于早期给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骨髓腔内输液技术急救后,本组13例战创伤患者HR(86.95±6.44)次/min、SBP(105.95±4.19)mmHg、DBP(82.69±3.14)mmHg,与急救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就操作效率而言,骨髓腔静脉输液时,骨形标志通常较为明显,易于定位。患者的体位、抢救环境对穿刺效果的影响较小[2]。因此,医护人员通常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使患者能够早期用药,避免患者死亡。通过对患者急救效果的观察发现,本组13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抢救成功率92.31%、并发症发生率15.38%。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如能够严格落实无菌操作,骨髓腔内输液技术用药的安全性一般值得肯定。值得注意的是,骨髓腔輸液技术仅限于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者。为避免穿刺针脱落,穿刺后,应立即采用无菌敷料固定,并采用纱布包扎。给药期间,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输液畅通,提高急救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应用到战创伤急救中,能够有效提高穿刺与抢救成功率,改善心率及血压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史晓朋,秦历杰,张培荣.骨髓腔穿刺输液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价值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03):42-45+48.
[2]段丽珍.骨髓腔输液与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07):1006-1007.
作者简介:邓莎 籍贯:重庆 职称和学历:初级护师 本科 研究方向或专业:战创伤 单位(学校)名称: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