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019-09-10刘敏
刘敏
摘要: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幼儿的告状行为,他们通过这种行为寻求教师的支持、奖励或肯定。近年来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对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和自然观察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提出幼儿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幼儿的道德感萌芽
幼儿道德感萌芽具体表现为幼儿已经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但是由于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所致,在同伴出现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告状行为。
(二)游戏过程中和同伴的冲突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在游戏中,同伴之间的冲突有很多种,例如:两个幼儿在一起玩玩具,其中一个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有一个幼儿正在玩玩具,另一个幼儿想加入,但是这名幼儿不愿意分享而引发的告状行为;两个幼儿想玩同一个玩具,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想通过老师判定玩具的归属从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三)幼儿没有内化规则意识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告状大多是基于对规则权威的认知,而并没有内化规则意识。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规则大量存在,大到遵守教师的一日活动安排,小到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如想发言要举手、要轻拿轻放小椅子等。有些幼儿似乎明白这些规则,但是仍然会不自觉的违规。这种反差,究其根本原因是规则没有成为儿童的内在需要,所谓“表现较好”的幼儿频频告状,也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看到同伴或其他幼儿违反规则时,就会向老师告状。
二、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幼儿告状的行为总是带有一定的原因和目的,表达一定的需要,我们根据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目的,把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一)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幼儿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请老师解决纠纷。这种类型是幼儿园的常发类型之一,主要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引起的,在幼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第一种就是直接找老师告状,想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第二种就是模仿动画片或成人的行为,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从而引发的告状行为。
(二)报复型告状
报复型告状是幼儿为了报复同伴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这类型的幼儿通常是不喜欢某个幼儿时,而当他发现在游戏或做其他事情时,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则,希望老师能够批评对方产生的告状行为。
(三)试探型告状
试探型是幼儿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或没有做出不允许的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做出类似的行为。例如:有小朋友在洗手池玩水,那么这个告状的小朋友就会加入到玩水的行列。要是老师在当时明确处理这件事情,制止玩水行为,告状的幼儿就会明白试探的结果是老师不让做,这样也就不至于跟着一起玩水去了。
三、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有调查表明,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教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影响很大。在现阶段幼儿教育中,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上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到有而为来性格及行为品质的形成。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所采取的策略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敷衍了事
教师在有大量繁忙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不管幼儿处于什么目的的告状,教师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通常敷衍的表示知道了,但并没有对幼儿的告状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问题。教师放任的结果,就会导致班集体中出现没规矩的孩子,曾加了教师管理班集体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良好的习惯养成。
(二)采取的方法错误
面对幼儿的告状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这在新老师中是比较常见的,新教师由于没有经验,在面对幼园中繁多的告状中就显得不知所措,或者由于没有一套相应的应对策略,在面对幼儿的告状时就不知道怎样处理。
(三)以约束幼儿行为为主
教师以约束控制幼儿的行为,突出教师的权威来作为处理幼儿告状事件的主要方法。老师没有让孩子学会靠自己解决难题,也就是说教师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园所规范,主要以控制幼儿的行为为主要方式,这种行为在幼儿园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管处在何种情况下,出现幼儿告状时,都是采用约束告状幼儿的行为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对产生的源头做处理。
(四)对调皮的幼儿有偏见
在幼儿园里总有一些幼儿不太讨老师喜欢,面对幼儿的告状时,如果被告的幼儿是这些不太讨人喜欢的孩子,教师首先指责批评的就是他们。
四、教师丰富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幼儿活动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充足丰富,让幼儿玩耍的时候能够更加专注的玩耍。教师能够发现当幼儿能夠专注于游戏中的时候,同伴的偶尔招惹,是不容易引起幼儿来告状的,反之,当幼儿无意于游戏中时,同伴的无意触碰也会引发告状。
(二)组织丰富的活动
学前期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通过动画片、故事,引导幼儿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当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之后,遇到事情能够自己分析对错,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还可以以生活情境为基础,通过谈话的方式向幼儿提出问题,提高幼儿分辨是非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当幼儿能够自己处理之后,就不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了,这样幼儿的无意告状就会减少,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减少。例如,可组织“我当小法官”的游戏,有意识的让那些喜欢告状的孩子扮演“法官”的角色,让他们有真实的体验教师是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各种纠纷和不符合规则的行为。
(三)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有一部分的告状原因是因为游戏中的幼儿不知道分享,以自我为中心,争抢玩具、食物等,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作为幼儿教师,要尽量给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同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共同交流、协商、分享,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例如当玩具不够而两名幼儿都想玩耍时,可以让两名幼儿协商可以同时玩或者一人玩一会儿,两名幼儿都同意后,就不会引发争抢行为了。
综上所述,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普遍现象,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有所变化,教师所对应的教育策略也需要变化。本文仅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策略,但在实际教育中仍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处理,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翠美,刘晶波.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J].幼儿教育(科学教育),2007,(10).
[2]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