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状思维阅读教和学的模式研究
2019-09-10钟方
钟方
一、课堂授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理智”兴趣
促使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堂授课前精心准备,激发学生“理智”兴趣。中学生较小学生而言思维得到发展,简单的视觉冲击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了,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在发展思维品质的需求。这里所说的课堂授课前的准备有多种情况。如果是新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类型和内容去相应的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此之前,教师必须已经传达给了学生关于思维导图的概念,明白“树状思维阅读”的内涵。如果课堂是复习课,课前预习就可以要求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简单的树状思维阅读,小组合作或是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帮助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不理解和需要解决的待老师课上解决。语文阅读课堂授课前的准备除去学生要多做努力,教师也要下苦工,教师综合考量学生思维发展概况、文本形式与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课堂导入要“新、实、趣、活”,精心设置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落实好课堂教学。因此,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训练不能忽视对中学生“理智兴趣”的贯穿。教师要引起的不单单是“兴趣”,而是具有一定实在意义,体现着某方面价值的“理智兴趣”,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求知欲和自主合作探究兴趣,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生动性、逻辑周密性、客观全面性和新颖独特性。
二、课堂环节的设置,推动学生参与思维训练
教和学是师生有效的双边互动过程,同样思维训练也不是属于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才是课堂教学和思维训练的主体。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更好进行其它知识的学习。传统“授-受”封闭、机械填鸭式教学未能有效开发学生思维,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僵化模板型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设置课堂环节,思维与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是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环环相扣去构建树状思维阅读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推动中学生参与思维训练,培养其严谨而活跃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教学时,教师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神话导入启发学生回忆所学与评价《木兰诗》,进而引发其“理智”兴趣;第二个环节是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包括配乐读书、自读课文(圈画勾点,查阅资料),课堂练习巩固、归纳总结(小组自主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第三环节是表情朗读,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把握诗的抑扬起伏,花样朗读如全班齐读,男女竞赛朗读等;第四个环节是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木兰家乡。学生提起质疑和师生互答。第五就是巩固知识阶段,要求学生课下朗读和背诵。
三、课外的阅读指导,促进中学生多层次领悟
学生机械地依从教师就等同于没有思维,这样的“教和学”便是无意义且没有教育价值的。短短45分钟课堂时间,注意高度集中思维训练才会有成效,但仅仅依靠课上有限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此外,思维的严谨与活跃、知识储备的深厚有助于思维的进一步开发。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外的阅读指导,促进中学生多层次领悟。反观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包含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与非文学作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课外拓展同类型作品和延伸课堂教学时,应当明确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训练思维的点也有所不同。例如诗歌更侧重于意象的选取,语言的斟酌,形象思维的成分更多一些;小说、戏剧的情节性较强,语言也多需揣摩品味,在人物、环境等的刻画上也更独具匠心,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都蕴含其中。综合这些文体的特征,語文阅读教学中重点训练的思维可以聚焦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从课前准备,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外的阅读指导,多个层面对“树状”思维课堂模式的建构进行分析,并为以后的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