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数学教学中的微课教学

2019-09-10赵晓利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发展微课教学初中数学

赵晓利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快速发展。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对微课教学实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从微课时代背景、微课教学发展、微课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教学发展;展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频繁地产生碰撞与融合。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横跨技术与教育两大领域,带着一种全新的结构,高举教育信息化的旗帜,正面并积极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时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探寻一种平衡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此探寻过程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以“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的探索实践为例,整理实践历程,以促进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悄然间进入了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时代,时代背景的更迭也对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不仅要实现“一生一空间”,而且要实现“生生有特色”。微课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它不同于原来的课堂实录,而是通过精简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为课堂与时代的融合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

二、微课教学发展

大数据时代,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角色定位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有所改变。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在信息传播和教师角色定位改变的双重影响下,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互联网+教育”的概念提出后,微课教学更是快速地发展。对微课教学的探索既顺应时代发展,又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优化。

三、微课教学实践

“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主要探究点是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需要用坐标刻画平移变换,即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变换,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从而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于坐标的变化规律,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而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时代背景和教学发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笔者以“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对微课教学实践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1.实践探究之课前预习

预习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效的預习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铺垫。如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成为本节课微课教学模式探究的首要问题。虽然网络微课资源丰富,但是并非任意一种都适用于微课教学的预习。在大量资源中经过多次筛选,笔者最终选定了质量较高且适合学情的洋葱微课,然后与网络教研平台乐教乐学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微课预习条件。一方面,微课教学模式下的预习成为了一项具体的任务,并且微课中含有相应的检测练习,让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微课中的动态画面相比于纸质材料预习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了预习效率。

2.实践探究之课堂教学

预习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预习微课后,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聚焦在教学重、难点上,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

“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以平移知识为基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复习平移知识来引入。但是,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微课预习中已经多次复习平移知识,此时再采用复习引入是重复且无趣的。探索一个合适的引入方式,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从知识抢答引入到以小检测引入,似乎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课件中艺术字功能给予了笔者设计灵感,于是最后采用了艺术字“我爱数学”的平移来引入,让学生齐声朗读“我爱数学”后,吐露自己的心声。紧接着,笔者让学生观察平移后的文字,并以“你的心声有没有发生变化?”代替对平移性质的提问,这样的引入奠定了本节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插入复习,引入“我爱数学”图片,带着对数学的热爱,进入“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前面的预习和引入铺垫,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对比白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微课预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直入主题,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1: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笔者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格点中进行点的平移,然后观察并归纳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设计占用课堂时间过长,并且没有将微课教学模式下的预习效果发挥出来。利用格点图会使探究过程太过冗长,但是如果完全摒弃格点图,直接出示坐标变化规律,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探索一种适中的微课教学模式的方法,是本节课微课教学模式探索的关键。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性,经教研组成员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辅助课件。几何画板软件的直观动态演示,既是对微课预习的补充,又是对知识的深度强化。同时,几何画板软件的动态演示在时间占用上又优于格点作图,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此时,学生对平移中坐标变化规律的掌握已经基本达到目标,紧接着进行“小试牛刀”和“略显身手”两个梯度的及时练习,巩固了知识。

探究2:在探究1的基础上研究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探究1为探究2既打好了知识基础,又创造了时间条件,为突破难点——“图形平移”提供了基础和时间。探究2采用动手操作和合理猜想的方式进行,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猜想能力,然后再与探究1相结合,类比形成规律。设计对应练习“勇攀高峰”,突破本节难点,再进行“真知不怕题练”综合性梯度练习,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愿你对数学的热爱犹如右移中的纵坐标、上移中的横坐标,只增不减。”作为“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的结束设计,既紧密联系本节知识,又与引入相呼应。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微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手机进课堂,微课来帮忙”将是未来教学的一种常态。(1)微课教学模式下,课堂设计更加灵活,并且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2)“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的课堂教学在兼顾课程知识點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倾斜,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难点强化次数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实践探究之课后复习

结合微课教学的独特优势,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教学中教材的拓展进行审视与探索。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微课来改变传统教材拓展的方式。而课后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拓展环节,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又可以深化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微课教学模式丰富的微课资源不仅可以用来预习,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及时复习。在“用坐标表示平移”一课的课后复习中,我们将收集到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基础复习、巩固提高、挑战升级三种类型的微课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在本节课的课后研讨中,我们又为三个梯度的复习微课制定了相应的检测习题,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布到教研平台乐教乐学中,以助力学生的课后复习。

4.实践探究之教学反思

(1)预习微课和复习微课区分的反思。

虽然微课包含了核心知识点,对课后复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用坐标表示平移”这节课的微课教学探索中,预习微课和复习微课没有明确区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2)微课制作的反思。

仅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微课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找到符合学情的微课资源,此时就需要考虑依据实际情况自制微课。而在本节课的探索中,就有学生提出几何画板软件的动态操作如果可以重复观看就更好了。

(3)关于参考价值的反思。

“用坐标表示平移”这一具体知识点所形成的结论,对其他课时的微课教学探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在未来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寻求具体知识点下的平衡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要把握好对微课教学的定位。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是对课堂学习的辅助与补充,而不是替代。

四、教师专业化成长

微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为微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跨区域交流,接触多种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同一知识点有丰富的微课资源,教师通过对比学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重、难点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娇.“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猜你喜欢

教学发展微课教学初中数学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探究青少年篮球运动教学的发展
探究青少年篮球运动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