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2019-09-10李艳娥

高考·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李艳娥

摘 要:家国情怀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内容,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充分的掌握中国历史的进程,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促使学生家国情怀的产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实时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校教育和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个人素养需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则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新课改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学生只有热爱祖国和家乡,才可以自觉的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连为一体,才能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目的与内容分析

1.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历史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高中历史教材通常以客观事实为依托,通过学习历史事件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策略,了解历史背后的真实情感,家国情怀就是一条主线,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握这条“情感主线”就可以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合理的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历史课堂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占据着重要意义,家国情怀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但是历史教育却无法保证完全客观,不可避免的融入人文情感,家国情怀就是人文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2.培养家国情怀的内容分析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达到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

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下面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就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设计做出阐述:

1.教学目标

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由“爱家庭升级为爱国家”,结合《中日甲午战争》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把“爱国”视为主线,要让学生明白中日甲午战争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所折射出的人文内涵,比如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所表现的出的报效祖国的情怀等。除了中日甲午战争本身,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马关条约的签署内容,条约的丧权辱国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家国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其背后所涵盖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全部体现出来,教师只能从中节选出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策略。结合教材,教学的重点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马关条约》对于中国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家庭、家乡与国家的辩证关系,让学生自然的形成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教学的难点在于正确的认识中日关系,从甲午中日战争中看待中日关系非常容易片面化,激发更多的仇恨情感,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格局,让学生从中理解到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按照鲁迅先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主动的吸取先进的知识经验,在中日关系的问题上,不能过于局限,更不能出现极端思想,而要运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中日关系。

3.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同时播放日本党派领导人登陆钓鱼岛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接着就钓鱼岛为何中日会出现争端展开论述,让学生明白割让钓鱼岛给日本来自于《马关条约》,学生可以清楚的体验到民族耻辱感,在此基础上,导入中日甲午战争,就战争背景、过程展开循序渐进的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最终引导学生反思,从中日甲午战争中反映出的家国情怀何在?

三、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实施策略

1.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国人对传統的“家国情怀”已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践“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家国情怀的构建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全面的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才可以真正的达到预期教育目标,为此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教学的策略由知识传输转变为学习引导。

2.合理的进行评价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评价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激发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转变的。[3]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由成绩主导型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家国情怀”在成绩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客观反应才可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此教师的评价就不能单纯的从学习成绩出发,而要以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把评价的状态由静态转变为动态。通过测试、问答、谈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内容掌握的普遍程度,然后以普遍程度为标准,针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横向评价;比起横向评价,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看到纵向评价的重要性,即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把时间作为参考物,观察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情况。

四、结论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根基、国是基础,家庭与国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人民才可以安居乐业,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教师要积极的研究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晓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人生的选择——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一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59-60.

[2]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2015.

[3]于薇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