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类课程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
2019-09-10陈锡林
陈锡林
摘 要:文章对当前高职音乐类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音乐类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并结合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改造进行实践研究,其目的是促进高职音乐类课程充分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项目化;音乐课程;信息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2-0072-04
1 高职音乐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手段滞后,内容含量少,学生厌学
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但持久性和耐力差的特点。传统音乐教学,重“言传身教”,教学模式为“一架钢琴弹一弹,唱一唱,几首音乐听一听”,即使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仅限于播放视频、音频、图片和PPT课件。教学资源滞后,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课程陷入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困境,大部分学生沦为课堂中的“低头族”。信息技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工具,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思维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存储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构建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 课程实施单打独斗,零散孤立,学生整合能力薄弱
用音乐教育家J.H.K.恩克蒂亚的话说:一种“音乐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的聚合体。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孤芳自赏,不将相关学科做项目化的整合,更有甚者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的视唱、节奏律动、乐理等领域割裂开来。教学目标的设计重技能培养,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迁移能力薄弱。而在开发各学科整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情境中,信息化技术、网络媒介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重学科轻职业,学科孤立,课程定位模糊
从满足学生社会生活需要层面上来看,高职类音乐课程未能突破音乐学科体系的局限,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压缩或拼贴,职业定向性不足。2016年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纺院”)服装表演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杭州时尚风模特经纪公司、宁波海曙虹泓模特经纪有限公司)对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服装表演毕业生的评价最高得分是“音乐知识”75分(满分100分),“听背景音乐进行走台造型能力”50分,“音乐理解能力”70分,“根据服装选配音乐能力”45分,“电脑音乐编辑走秀能力”26分。这份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音乐类课程应开展“职业化”的转型探索,确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信息素养、综合音乐素质的课程目标。
1.4 课程评价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未能有效地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评价设计单一,期末考核“唱一首歌”、“写一篇音乐欣赏论文”、“弹奏一首乐器作品”、“乐理笔试”,这些考核内容几乎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态度无关,期末临时抱佛脚,都可能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所以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抓紧,随便混混。然而音乐能力的获得不能一蹴而就,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 高职音乐类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1 转变思想,更新高职教育教学观念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学习、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201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同年8 月,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201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省厅的文件精神以及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都彰显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些文件和精神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信息技术与高职音乐类课程整合,还要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学习戴士弘教授“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理念和做法,强调课程项目化改造,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构建信息化背景下项目化改革的整体课程体系。课程团队教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的教学展示,能及时、方便的进行教学互动,而且便于因材施教,故而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信息化硬件和軟件的同步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硬件和软件建设应整体推进,才能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迈进。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已真正体现了科技为音乐教育服务的宗旨。
譬如“即兴伴奏”课程中数码电钢琴教室投入使用,其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不但有效地节约了教学成本,而且提高了音乐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静音教学、个人示范、任意分组、音乐欣赏、指形手法示范、单独指导、任意监听、MIDI制作、音视频同步切换,可以实现教师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控制,对于总体教学计划和进度的控制有很强的适应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达到自我练习、复习回课的效果。电钢琴集体授课打破传统钢琴教学“一对一”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发挥集体课的“群体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再如专业多轨音频软件Samplitude的投入使用。学习Samplitude软件对选配的音乐或录制的声音进行剪辑、混音处理。服装表演专业“音乐基础”课程中“服装表演音乐选配与电脑编辑”模块的考核要求便是在校内排练厅由学生自编自导一场服装秀,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组风格的服饰,运用所学电脑制作技巧,自制一段10分钟的走秀音乐,进行展示考核。掌握该音乐编辑软件,是服装表演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后续课程“服装表演编导”、“岗位实习”的必要准备。
开发音乐软件,flash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在服装视觉、音响听觉、肢体运动之间的通感联觉。如在服装表演专业“音乐基础”课程中,“根据走秀服装选配音乐”这一教学模块,浙纺院开发出flash音乐游戏,游戏中拖动鼠标,弹出发布会服装的图片、服装描述和音乐选配提示。选择一个系列服装,在已经设置好的4首音乐中挑选适宜的走秀音乐,点击发布会无声视频,通过视听合成,比较每一次选配的音乐与发布会服装的吻合度。又如在音乐表演专业“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中,打谱软件的应用、键盘演奏写谱,避免音乐教师运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手工抄谱,速度较慢且较难修改,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同步录播设备的应用。音乐律动、舞台歌曲表演、舞台音乐剧的表演、即兴伴奏中的自弹自唱等教学内容均可使用“同步录播”设备,回放、点评、分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改正、进步。
QQ群、电子邮箱、微信群、网络课程平台人机交互性强,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便捷的沟通。音乐信息共享、学习作品上传展示、论坛发言交流等手段,加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且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
2.3 构建满足创新思维及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浙纺院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服装表演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即兴伴奏”等课程体系的项目化改造及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3.1 通过岗位调研,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在确定课程目标前,课程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个人访谈以及学生音乐基本能力测试等方式,根据泰勒原理,面向学科(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当代社会生活需要(用人单位)、学习者的需要(音乐表演专业和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和毕业后1~3年毕业生)进行高职音乐类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确立目标定位。
2.3.2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选取教学内容
音乐类课程摒弃学科体系的框架,根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重新设计,依托信息化环境和网络教学平台,遴选出符合各专业特点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向,构建专业针对性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的核心内容如下:
服装表演专业“音乐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设计6个模块内容,包括舞台歌唱表演、走秀音乐的肢体表达、音乐风格鉴赏及音乐选配、舞台音乐剧的编导与演绎、电脑音乐编辑、电钢琴的演奏。
音乐表演专业“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该课程传统教学内容包括音及音的高低、音的长短、节奏与节拍、音程、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与转换、怎样分析旋律的调式调性、移调与译谱、十六分音符及附点音符视唱练习、变化音视唱练习等。改革后,打破传统按学科体系碎片化、元素化、点状的编排,围绕着项目化改革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核心内容调整如下:音乐节奏的创编与表演、音乐和声表演、即兴视谱唱词、音乐要素的教学展示、音乐要素的表达、电脑打谱6个项目。
音乐表演专业“即兴伴奏”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通过微格教学开展各种风格歌曲的伴奏、你唱我伴奏、自弹自唱3种形式的训练,学生观察自己的视频录像,分析总结进行技能操练。
以上3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无不关联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需要学生使用overture、Finale 、Samplitude等常用的音乐软件,会查阅音乐期刊、专著、乐谱文本、光盘、网络音乐等记录音乐信息的载体,具有搜索、处理、加工,并且传播音乐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些是学生音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掌握。
2.3.3 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使实施过程实现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模式、音乐游戏教学模式、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慕课教学模式、微信教学模式,教学相长、相互渗透的整合教学模式,促进平等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完成音乐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2.3.4 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评价应基于学生的表现和过程。以学生的成长为关注点,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和发展,探索建立课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重视采用多种评价主体,多角度评价标准,切实体现出评价的正面激励引导的功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音乐素養发展。
下面以服装表演专业“音乐基础”课程为例,说明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建立。评分团体由校外用人单位、校内课程组团队、学生代表组成。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如表1所示:
国内大多数音乐类课程受“学科本位”影响至深,浙纺院音乐类课程改革,尝试从传统的分科教学向融合计算机、服装表演、戏剧等多学科的综合教学转变,从而倒逼任课教师拓宽自身的知识广度、深度、向度,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格局,进行跨学科转型。改革后的音乐类课程对应学生的职业岗位,以信息化环境为媒介,把形象而生动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入课堂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信息网络平台挖掘学习资源,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技术架起了音乐与视觉图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到了便捷的学习方法,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
[2]邱敏.民族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15(3):138-140.
[3]宋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4):24-3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music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and with 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ath of music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Practical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with projec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lly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music courses and form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project-oriented;music courses;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