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与方式探究
2019-09-10陈慢文
陈慢文
【摘要】 近年国家要求在基础教育系统中加强法治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关宪法教育的内容比重较大,但师生对宪法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宪法教育的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大家觉得宪法难教又难学。为此,笔者结合宪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简要谈谈宪法教育的价值及教育方式方法问题。
【关键词】 初中阶段 道德与法治 宪法教育 价值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03-020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丰富和发展东方文明。然而,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生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滋生的“不劳而获思想”、“啃老族”,以及“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任重道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宪法教育,让学生学习宪法、认识宪法,体会宪法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宪法素养,进而遵守宪法,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尊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
1.提升初中生宪法素养,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十八届四次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对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求。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提升学生的宪法素养对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将宪法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体系,增强他们的宪法意识,提升宪法素养,崇尚法治,进而有效推进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公民基本义务》教学为例。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初中学生义务观念缺失、责任感缺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有的学生义务观念淡薄,只懂得强调自身的权利,不愿尽义务或在尽义务时提出诸多要求;有的学生逐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追求个人享受,缺少對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更谈不上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义务观念和责任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公民基本义务》这一框题全面系统的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时体味履行义务对自己、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形成健全的公民人格,并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义务。
2.提升初中生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初中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建设法治社会,需特别注意培养并提高广大初中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以及借助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学习宪法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运用宪法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非法侵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如:对当前香港发生的集会、游行、示威及亵渎国旗国徽袭警等暴力事件,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深刻的剖析,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需简要讲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对少数藏独、疆独、港独分子勾结海内外敌对分子敌视社会主义、破坏祖国团结统一的行为保持警惕,同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为理论依据,辩证分析当前香港局势。
公民有集会、游行、示威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但需按法定程序以合法的方式行使,部分香港市民通过集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理解,但不按法定程序表达诉求,甚至被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亵渎国旗国徽袭警等则是违法行为,对香港、对国家、对人民的正常生活、对自己的未来都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自己不参与此类事件的同时,尽可能给身边的同学亲友讲清其利害关系,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
3.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初中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尚需学生内心深处打造一道防护墙,拒绝不良诱惑、违法犯罪等危险思想侵袭内心,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健康生活,远离违法犯罪。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题《坚持依宪治国》,其中讲到“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1]结合一些违反宪法触犯刑法的案例,强化宪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令其深刻地意识到违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能有效降低初中生的违法犯罪率,促进安全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宪法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1.宪法教育方式的实践性缺失问题
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往往仅关注宪法知识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么一来,学生仅仅在教学层面,来学习和理解宪法知识,却很少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宪法知识。加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日常考试中,宪法知识点较繁琐,系统性不强。所以,学生仅了解单个宪法条例,却无法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也难以从内心上真正敬仰宪法。
2.应试教育及长期的司法实践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行宪法教学时,往往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宪法运用能力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法治不够健全,公民法治观念不强,司法腐败,甚至教师本身的法治素养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的宪法教育单调乏味缺乏生命力。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方式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优秀的影视剧强化学生对宪法的认知
多媒体教学手段无疑是初中生乐于接受并投入其中的教学方式,优秀的影视剧更能在视觉和心灵上震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强化宪法教育时就可以合理利用。可以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对比,让学生们直观了解到中国宪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如播放纪录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以及《马背上的法庭》相关片段,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进而让初中生对宪法及法律更加敬畏和遵从。
2.通过法庭审判的实例强化学生对法律威严和法律效力的认知
法律的实际应用更多的是在法庭上呈现,所以法庭上的实际审判案例无疑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可以同样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一些经典的庭审案例呈现在道德与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法庭去旁听,让他们亲自感受法庭的威严和神圣,认识法律的“无情”而又不失“公正”,对其道德与法制教育效果更佳,敬畏宪法和法律,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
3.宪法课应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宪法教学时,教师应将宪法理论知识教育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或当前的社会现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情境,更深刻地分析宪法问题,并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进而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利。
例如,教师在讲解《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模拟政协或人大代表”就“环保、住房、交通、网吧、社会实践”等撰写提案活动,很好地彰显了宪法中“权利归属人民”的约定。这么一来,学生便会更加理解宪法,尊崇宪法,依宪办事。
4.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改进宪法教育方式
宪法教学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并全面覆盖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道德與法治的科任教师应不断研习宪法,增强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技能,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以消除应试教育下的桎梏。具体而言,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视学生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能更充分地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树立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宪法。
四、结语
提升初中生的宪法素养,事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稳定和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国家要花大力气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团队,建立完善的法治教学系统,以顺应新课改的推行;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主动尝试探究创新宪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宪法理论与实践应用教育研究,提升初中生的宪法素养,帮助初中生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
[ 参 考 文 献 ]
[1]朱小蔓.《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J].2017:20.
[2]杨再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教育观察,2019,8(02):130-131.
[3]张祖涛.《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