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2019-09-10竺秀秀
竺秀秀
【摘要】 “逆向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体现。通过逆向教学,语文教师可有效实现准确掌握学生语文学习规律、提升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的意识、提升教学行动研究能力等一系列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逆向教学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01-010
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基于课程标准展开语文教学已成为近年来的最新趋势。然而,在教学实践一线,传统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课后评价”依然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为广泛的遵循。从根本上来说,此种“泰勒模式”的教学是“教师中心”的教学范式,其整個过程都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悬置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范式将评价活动置于课后,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评价理应起到的及时诊断与修正学生学习的价值指向。有见及此,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全新的“逆向教学”模式,以求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逆向教学的基本内涵
相较于 “泰勒模式”的传统教学,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逆向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考量,主要遵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活动”的流程展开。其之所以被称为“逆向”,主要是指它将评价活动置于优先设计与安排的地位,且教学中的所有学习活动都穿插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活动。从而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价——教学……”的循环往复中不断促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总之,“逆向教学”观照的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设计及实施均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且将评价环节即时性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二、逆向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关于主题为“欢度中秋”的一个写作教学案例,具体阐释“逆向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参阅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要求,结合笔者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次写作的具体目标:(1)阅读写作要求,明确写作要点;(2)阅读情境文本,确定写作中拟采用的词语和句子;(3)描写自己度过的中秋节。其次,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活动:(1)请学生说出具体的写作要点;(2)引导学生讨论并确定写作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词语与句子;(3)写作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交流学生做展示,教师给予分析评价。最后,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1)呈现情境,引出写作主题;(2)引导学生阅读背景文本,思考写作要求;(3)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写作要点;(4)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词语和句子;(5)学生写作、展示、交流与评价;(6)学生进一步修改作文;(7)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做班级或年级范围的公开表彰与展示。
三、“逆向教学”带来的收获
(一)准确掌握学生语文学习规律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逆向教学中,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均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旨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自主、自觉地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生成相应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渗透下,笔者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也更多地尝试从他们的立场与视角来看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顾着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思路行进,而全然不顾学生缘何出现与自身教学预设无关的问题。
(二)提升语文教材的拓展意识
过往,笔者总是认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且通常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内容。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材内容落实到位。逆向教学因将评价活动嵌入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因而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并组织好相关的活动。因此,笔者每次上课之前,都需要围绕教学主题先行查阅并收集相应的内容和素材,并需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学情对这些内容和素材进行筛选和优化。久而久之,笔者一方面发现在教材之外,存在着广阔而丰富的可资语文教师选择使用的课外素材,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欣喜于自己不断提升的开发利用这些课外素材的能力。因为在此之前笔者总是习惯于对现有教材的忠实执行,从未有过自己找教学材料的想法。这种对自身渴望专业发展的体验让笔者有了强烈的提升自我课堂教学品质的动力。
(三)提升教学行动研究能力
尽管教学一线一直也在强调教师的教研能力,但是,笔者一直觉得教学研究离自己很远。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自己从未尝试,也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不过,这次“逆向教学”行动研究的经历让笔者的教研意识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首先,教研就在我们每个一线教师的身边,可以真实发生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其次,这次“逆向教学”的尝试让笔者切实体会到了改变课堂带来的欣喜与乐趣,也培养了笔者强烈的科研自信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是,笔者发现自身的课堂还存在太多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因此,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持续地进行类似的行动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Hyland,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2.
[2]【美】威金斯,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