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2019-09-09姜彤彤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效率评价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摘    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等三个基本主体,利用三方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以及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文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进行概述,并综述和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5. 096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5- 0216- 04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育和科研的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过程中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的产生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随着产学研合作实践的进展,学者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概述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加。主要涉及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效率评价问题,图1-图3是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结果。

根据图1可见,2006—2008年前后以“产学研”和“产学研合作”为主题的文献数量陡然上升,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两倍左右。近十年来此类研究经久不衰,大量科研人员对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内涵、历史、发展、模式、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根据图2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个比较新的词汇,2012年之后,相关研究爆发式增长。最初聚焦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理论模式、战略意义和政策构想等,后来发展为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近几年逐渐涉及机理分析、绩效(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研究。说明这一主题的研究目前仍然方兴未艾,是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根据图3可见,对产学研活动进行评价的文献在2007年之后稳步增加,2014-2016年达到顶峰。包括产学研合作态势评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构建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评价。与本文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是产学研合作绩效或者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一主题的研究在2010年之后一直维持一定的数量,虽不很多但被业界广泛讨论。特别有些科研人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对此主题进行关注,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

2      国内相关研究

2.1   产学研合作绩效/效率评价

金芙蓉和罗守贵(2009)依据产学研三方参与合作的利益动机,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李孟晋(2010)引入网络DEA方法构建产学研联盟效率评价模型并具体应用;车维汉和张琳(2010)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刘民婷和孙卫(2011)运用DEA方法,对陕西省制造业产学研合作效率进行研究和探索;樊霞  等(2012)运用DEA—Tobit 两步法,对广东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杨胜良(2012)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2010年产学研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和对比;叶佳  等(2013)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2010年全国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总体合作效率进行实证评价;仇冬芳和胡正平(2013)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省域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董大壮和彭灿(2013)运用DEA—Tobit两步法,以江苏省10个主要制造行业为样本,对其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肖丁丁和朱桂龙(2013)基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面板数据,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测评260家合作企业创新效率,并基于系统视角考察影响合作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张煊和孙跃(2014)在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概念模型基础上,对我国省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验证;金惠红  等(2014)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9-2012年的产学研合作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陈光华  等(2014)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發项目为例,基于DEA—Tobit两步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庄涛  等(2015)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的面板数据,测度不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并从三螺旋视角分析合作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张秀峰  等(2016)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在剔除外部因素基础上分析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的创新效率;史仕新和李博(2016)基于三阶段DEA方法对产学研合作效率进行评价;王天擎和李琪(2018)建立基于RS-DEA的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模型并进行具体应用。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效率评价

2011年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将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包括:张力(2011)深入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饶燕婷(2012)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菅利荣(2012)提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可借鉴的有效模式是开发专利协作模式、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合模式、建立产学研网络型创新模式;何郁冰(2012)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王进富  等(2013)基于协同学、生态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行为分为3个阶段,并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周正  等(2013)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分析基础上,探讨其内外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并提出政策建议;蓝晓霞(2014)对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进行探讨;项杨雪  等(2014)以协同学为基础,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分析高校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刘勇  等(2015)利用博弈论、冲突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构建基于双重努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价值链利润分配模型;姜彤彤(2015)基于DEA 方法,对我国省际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析;姜彤彤和吴修国(2016)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对其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对比和分析;刘兴凯和张靓媛(2016)以天津市18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实证测算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并进行行业分析;黄菁菁(2017)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其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王瑞鑫和李玲娟(2017)从知识互动、战略协同和组织结构维度探讨协同创新实现过程,并论述政策、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初步建立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王帮俊和吴艳芳(2018)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和省际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武学超和徐雅婷(2018)对2006-2016年我国政府出台的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44份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定量分析。

2.3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效率评价

科研团队模式是高校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变革,通过汇集、凝聚并稳定优秀人才和群体,实现知识的共享、传递、扩散和创新,有助于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及教师的个人成长。传统的科研团队局限于高校内部的人员整合,各种资金投入也多来自纵向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包括各种出版物和专利,但并不一定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协同创新要求科研团队和高校外部的创新主体相互融合和交流,通过产学研合作、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优势和劣势的互补,实现科研团队创新成果的推陈出新和组织绩效提升。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从初期的校内松散组织逐渐成为适应科研复杂化、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最有活力和效率的部分。相关研究如表1所示。

3      国外相关研究

波纳克鲁斯和皮卡卢加(Bonaccorsi & Piccaluga,1994)从知识转移过程与合作关系的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不能以企业对合作的期望为中心,忽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合作中的地位;乔治  等(George,et al.,2002)以非大学孵化器或科技园成员的公开交易的生物技术公司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些公司与大学的联系能够对公司的运营产生有益的影响;维格勒和卡西曼(Veugelers & Cassiman,2005)利用比利时社区创新调查数据,分析哪些企业和行业特征有利于与大学的合作;安德森等(Anderson,et al.,2007)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进行研究;普莱瓦和奎斯特(Plewa & Quester,2007)针对研发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动态演变,从关系营销和技术转移的角度,发现对合作关系有持久影响的两个要素,即信任承诺和互动。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包括:学科与产业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合作各方的合作史;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学科方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项目管理人才的流动;地理位置的限制等;布林布尔和多纳(Brimble & Doner,2007)对泰国高科技与纺织行业的产学研成果转化率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政府资助与行业合作成效的关系;拉森(Larsen,2007)考察了大学教授的科研绩效和他们与产业的合作程度之间的关系;菲尔宾(Philbin,2008)通过建立新的过程模型,提高对大学与产业研究合作的认识,并对协作伙伴关系和支持因素,即社会资本和知识的作用进行文献综述;萨洛蒙与金(Salomon & Jin,2008)发现产业异质性对知识转移有重要影响,在缩小知识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布拉莫  等(Abramo,et al.,2009)考察了意大利高校和本土产业间的公私研究合作,证实大部分成功的合作发生在化学和生物领域;欧姆与李(Eom & Lee,2010)利用韩国创新调查数据,探索大学与产业管理研究所合作的决定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费尔南德  等(Fernand,et al.,2011)基于项目层面分析技术转移办公室(TTO)与产权保护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效果;彼得鲁泽利(Petruzzelli,2011)重点研究技术关联性、先行合作关系和地理距离这三个相关因素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价值的影响;希门尼斯  等(Jiménez,et al.,2011)从技术相关性、合作关系持续性以及距离远近等方面来衡量产学研合作是否有效;珀克曼  等(Perkmann,et al.,2011)从现有的大学与产业关系研究中得到成功地图,提出一个大学产业联盟的绩效评价体系;塞波和利勒斯(Seppo & Lilles,2012)试图找到对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活动进行描述的指标体系;安卡拉和塔巴巴(Ankrah & Tabbaa,2015)采用系统的程序来审查产学研合作中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贝林和埃里克森(B?觟lling & Eriksson,2016)建立一个大学——社会合作评估模型,来分析谁会从这种合作中受益更多。

4      上述研究综述问题

上述文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很少明确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更不用说评价其效率,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2)没有系统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更没有建立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效率评价的理论体系;(3)没有对我国整体和省际、校际的产学研合作或者说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投入产出进行数据分析特别是变动趋势分析;(4)大部分实证研究仅仅采用单独一年的数据进行静态效率评价,无法反映连续若干年的规律性;(5)在省际/校际产学研合作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础上,没有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总之,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连燕华,马晓光.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01(1):54-59.

[2]韦钰.高校功能的扩展与产学研结合[J].求是,2001(2):41-43.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09-116.

[4]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5]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6]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7]高霞.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脉络与现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5):9-1

[8]李孟晋.基于网络DEA的产学研联盟效率评价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9]车维汉,张琳.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基于分行业数据的DEA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3):20-25.

[10]樊霞.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33-39.

[11]肖丁丁,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11-18.

[12]陈光华,王建冬,杨国梁.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2):9-12.

[13]张煊,孙跃.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创新效率研究——来自中国省域产学研合作的数据证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6):59-66.

[14]金惠红,薛希鹏,雷文瑜.教育部直属高校产学研合作效率测度——基于非參数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327-332.

猜你喜欢

效率评价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重庆市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