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

2019-09-09路庆锋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路庆锋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脑血管类疾病的范畴,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患者的血管发生阻塞,导致患者血管供血出现异常,从而对患者的脑部功能和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脑梗死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颅内压升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脑梗死疾病在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充分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更需要对用药方案进行优化[1]。结合实际可知,借助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已经逐步在各级医疗点得到推行,且临床整体反馈较好。本次研究就以90 例患者为对象,对该用药方案的具体临床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为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0 例脑梗死患者,使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组别是实验组与参照组。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所有患者都已填写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确诊为临床脑梗死,且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有严重心肝肾肺器质性疾病,治疗前7 天服用过类似药物的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数量比为23:22,患者年龄分布阶段为48~69 岁,平均值为(53.6±2.8)岁,患者病程分布区间为6~26 个月,平均值为(11.5±1.22)月。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数量比为21:24,患者年龄分布阶段为50~70 岁,平均值为(54.2±2.6)岁,患者病程分布区间为5~25 个月,平均值为(11.02±1.01)月。比较上述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进行控制血糖、血压,降脂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措施。参照组患者单纯运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医治,首次0.3 g 口服,以后0.1 g/次,1 次/d。实验组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药物的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生产厂家: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医治,75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需要维持1 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NS 评分),主要对患者意识、步行能力、以及水平凝视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45 分,得分与损伤程度表现为正相关。同时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治疗效果共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患者临床表现评分值下降程度≥80%即可定义为显效,患者临床表现评分值下降程度在50%~79%之间即可定义为有效,患者临床表现评分值下降程度<50%即可定义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所有数据都在SPSS19.0 软件展开处理,计数资料依靠百分比呈现,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呈现,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对比可知,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表现为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20 例、22 例,总计42 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33%,无效3 例,占比6.67%。参照组患者表现为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16 例、18 例,总计34 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75.56%,无效11 例,占比24.44%。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2,P=0.000)。

3 讨论

脑梗死的临床旧名称为脑梗塞,其在临床中还有另一个名称,即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液动脉发生血栓和粥样硬化等情况,使得患者的血管变得狭窄或发生堵塞,从而无法正常进行脑供血。脑梗死在临床属于最为常见病症,其发生较为突然,且发展速度快,大部分脑梗死患者还会伴随有其它疾病,该病除了会严重损害患者肢体功能外,还会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出现障碍,若患者无法正常进行认知时,则会使得患者发生一系列问题[2]。受到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作用,脑梗死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常见病症[3]。

脑梗死与血流变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如果血液逐渐变得粘稠和凝聚,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血瘀,最终导致血流变指标出现一定的变化。大多数脑梗死患者都为中老年人,年纪较高的患者通常会伴随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以及冠心病等疾病,若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的改变,则会对血液成分和血流速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最终明显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并且有效聚集血液当中的血小板[4]。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让患者的缺氧缺血和坏死的脑组织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上对脑梗死进行医治主要是为了让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得到控制。

临床对脑梗死进行医治使用得较多的药物有脑保护营养药物和具备益气、通络、活血、调整酸碱平衡作用的纯中药。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阿司匹林来医治脑梗死,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取得证实的一级、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划分为环氧化酶抑制药物,阿司匹林在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和环氧化酶发生反应,可以和环氧化酶中的COX-1 活性部位多肽链530 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从而使得COX 失活,有效妨碍AA 向A2 转化的进程,使得患者血液血小板的聚集得到明显的减少,从而使得患者的临床病症得到好转,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发挥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5-6]。但是脑梗死患者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医治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长时间服用量多的阿司匹林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的PG 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抗血栓的效果。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临床上一种新型药物,常用该药进行抗血小板,一般情况下临床会在因血小板聚集而引发的心、脑、动脉循环疾病当中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由临床上的一种药物前体在氧化作用下形成了2-氧基-氯吡格雷,通过水解作用而形成一种硫醇衍生物。体外分离硫醇衍生物可表现出快速与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结合,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运用在脑梗死的医治中,可以在血小板聚集中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有效预防ADP 结合血小板受体,有效阻碍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的反应[7-8]。两种药物共同运用在脑梗死的医治中,能够在血栓扩展中起到抑制作用,且能够在血小板聚集中起到抑制作用,并使得患者的血流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达到神经功能保护的目的[9-10]。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定时定量的服药,不可私自停药,并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仅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运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疗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因此在脑梗死的医治中运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疗法可以让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11-13]。

猜你喜欢

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Trichosporon asahii ankle cavity effusion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