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2019-09-06何婷婷杜凯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村SWOT分析文化建设

何婷婷 杜凯

[摘  要]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优势因素是新乡贤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新乡贤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劣势因素是新乡贤文化的承载不足、新乡贤文化传播载体落伍;机遇因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新乡贤文化构筑雄厚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新乡贤文化的认同;威胁因素是乡村边缘化、荒芜化、空心化造成乡村文化的断裂以及政策下行的偏差影响新乡贤文化建设实效。乡村文化建设面对着新乡贤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看待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乡贤文化;乡村;文化建设;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7-0076-05

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两次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而“新乡贤文化”则分别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新乡贤文化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同时,在乡贤文化背景、乡贤文化群体、乡贤文化内容三个方面展示出新的部分,体现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诠释。近年来,诸多学者从历史角度梳理了旧乡贤到新乡贤的发展,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界定,对新乡贤治理作用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新乡贤文化的积极方面,尚未将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缺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分析。本文拟借助SWOT模型分析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提出乡村文化建设应对新乡贤文化的战略选择,最终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一方面,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推崇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一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新乡贤文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激励村民与人为善,以友好的态度处理邻里关系,有助于促进乡里和谐,提高村民道德觉悟。新乡贤文化蕴含和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乡贤文化是在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除去封建性和等级性的同时,吸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乡贤文化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还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它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为人民更好地生活而服务的新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新乡贤文化引领乡村道德风尚。新乡贤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具体体现在每一位新乡贤的实践活动中。新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植根于乡土,涵养于村民,易于被村民认同和推崇,对村民行为具有道德指引和规范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新乡贤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乡村风气,更具有真实感和平和感,带动村民向新乡贤看齐,形成崇德尚贤的乡村氛围。如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的“救火阿三”,身边始终聚集着一批人,跟着他到力所能及的地方义务救火,这是新乡贤榜样作用和凝聚作用的体现。新乡贤文化的塑造力具体体现在新乡贤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新乡贤用语言和行动作为证明,塑造出新乡贤的形象,引领乡村道德风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2.劣势分析(Weaknesses)。一方面,新乡贤文化的承载不足。新乡贤是出自乡村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村民的认可与肯定,并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当前,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对村民的吸引力较强,村民向往来到大城市,而在城市安家的农村人又不愿回到农村,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新乡贤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建设主体。在实际建设中,追名逐利、趋利而行的村民大有人在,甚至某些拥有一定威信和威望的新乡贤,贪图名利、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大大限制了新乡贤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乡贤文化传播载体落伍。乡村地区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旧的文化传播载体——诗歌、村委宣传栏、农村阅览室方式单调、感染力不强,都难以超越时空的束缚,大大限制了新乡贤的文化创造力和乡村文化的传播力,这些都在客观方面为新乡贤文化传播设置了实践难题。由于村民文化自觉程度较低,若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传播载体,势必会产生新一轮的资源闲置,造成更大的浪费。虽然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早已在乡村地区普及,但由于村民文化程度、新媒体适应能力和媒介素养不高等问题,使更多的村民也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程序操作,并没有尝试利用社交软件的便捷性来推行乡村文化建设,以至于广大的农村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空虚,日日以社交娱乐软件(如“抖音”“快手”)为伴,开始他们“娱乐至死”的直播生活。

3.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新乡贤文化构筑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到2017年为827121.7亿元,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增长了近155倍。物质的极大丰富促成人们开始创造多彩的精神生活,人们开始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新乡贤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新乡贤文化的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文化建设吸引社会关注提供了契机。我们要求要重视和挖掘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这不仅可以为新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奠定新乡贤文化的社会认同基础。

4.威胁因素(Threats)。一方面,乡村边缘化、荒芜化、空心化造成乡村文化的断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乡村人口逐渐少于城市人口。1978年城镇人口是17245万人,乡村人口为79014万人,明显高于城镇人口数;至2017年,城市人口为81347万人,多于农村人口。这其中,有逐渐发展成为城镇的乡村,也有逐渐凋零直至消失的乡村。大城市物质财富、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比乡村优高出很多,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独留耄耋老人和垂髫小儿,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乡村的荒芜化和空心化。同时,乡村的边缘化在本质上是对农民身份的歧视,贫穷、落后的标签被强制捆绑在农民的身上。再加上社会交往关系的世俗化、物欲化、利益最大化,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判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农村人告别故土,挤进城市,渴望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来改变命运、打破阶层的固化。与此同时,富起来的农村人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很难返乡建设,这都严重影响着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政策下行的偏差影响新乡贤文化建设实效。政策下行需要经过各级地方政府后到达乡村,难免会有偏差甚至误解。这对政策的实施和乡村的建设都有不利影响。新乡贤是引领乡村文化风尚的人群,他们对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对该政策在乡村中的施行具有重要影响。而新乡贤中亦存在政治素养较低的人员,如若不提高其政治素养,将会造成其对政策的误解和错误的舆论宣传导向,新乡贤若未及时纠正偏差的政策宣传,将会在村民中丧失公信力,削弱新乡贤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政策宣传的状况若未及时向地方政府进行反馈,地方政府将难以在短时期内做出回应和调整,将会造成不良舆论氛围和乡村建设资源的浪费。造成政策下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各地区实际情况的迥异、人员对政策解读的方向和程度有异、当地政府与乡村沟通存在障碍等。

二、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战略选择

1.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SO战略。其一,提升新乡贤文化的科学性及学理性。作为乡土文化的新乡贤文化,虽汲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但仍存在学理性和科学性不足的缺憾。“拥有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3],“文化自信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指向的科学文化方向”[4]。文化自信的底气需要回到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上来,简言之,就是要符合客观事实、有科学依据、与时俱进。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自信才能走得长远。而学理性是从其科学性发展而来的。学理性要求它具有科学性的同时,透露出专业性和原则性。一种文化只有能影响人、说服人,才能被人接受和认可,才能有自信。而新乡贤文化本身出自乡村,在村民范围内认可度较高,想要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就要提升其科学性和学理性。新乡贤文化只有自己发展自己,不断提升科学性和学理性,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被大众熟知和认可。其二,积极响应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乡贤文化的塑造力在积极响应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体现在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农民的影响上。在响应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新乡贤能以身作则,带领一帮有志青年为乡村崛起做贡献。新乡贤文化的使命不仅在于维护邻里和谐,促进乡村发展,还在于对国家政策的传播和舆论引导。一方面,有了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力量,再通过新乡贤对国家政策正确的解读和传播,更有利于村民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大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只有积极响应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塑造力,才能更好地结合新乡贤文化的优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2.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WO战略。其一,吸引和培育新乡贤。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倾斜给乡村建设带来了社会关注和资金援助。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抓住机遇克服短板,利用政策倾斜吸引出色的人才回乡参与建设,利用资金援助培育出新乡贤。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自由地趋附于利益集聚地,哪里有商机、哪里有帮扶,哪里就有商人和投资者。因此,在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时,不能忽视对这批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将他们的利益和立场与全体村民挂钩和统一,才能保证这批人才成为真心为乡村文化建设奔波的新乡贤。只有新乡贤目标单纯、思想正派,才能为村民传播好的思想和理念,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此外,为了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必须培育本土新乡贤,不能只依靠外来人员和回乡建设的人才。通过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逐渐补足新乡贤的数量和质量短板,实现独立发展,才是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优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具有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强大威力和传播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将新乡贤文化传播出去,走出新乡贤文化传播载体陈旧的困境,不断创新新乡贤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通过机械印刷或电子荧屏等媒介,将新乡贤文化传播得更广、更快、更生动。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创造出独特的传播载体、渠道和内容。如每个乡村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都有所差异,不能完全按照一套或者几套传播方式、一种或几种传播载体来传播新乡贤文化。因此,可采用实地调查和学习先进技术等方法,将本地区实际情况与传播载体结合起来,形成因地制宜的传播载体。

3.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ST战略。其一,致力推动城镇化与逆城市化。推动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保护优秀乡土文化。乡村孕育优秀乡土文化,乡村的消弭致使乡土文化层断裂,而逆城市化的推进使得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人口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提供和保留人力资源,进而留住乡村、保护优秀乡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7日上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5]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使得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汲取城市发展的先进成果;在逆城镇化中保留生力军、积蓄力量。因此,必须致力推动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其二,开通新乡贤与当地政府对话直通车。开通新乡贤与当地政府对话直通车一是在于搭建二者沟通的便捷渠道,防止冲突,从而促成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合理协调配合,避免政策下行出现偏差;二是在于通过这种方式使新乡贤学习政府工作的经验,提高新乡贤的工作能力,维护新乡贤在村民中的威望、发挥引领作用。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的权利结构分析中提出“双轨政治理论”[6],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这两条路的畅通运行,才能防止政策在下行中扭曲。一方面,新乡贤是乡村共同利益的代表,他们为村民的共同利益诉求申诉;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难以渗透到各个角落,新乡贤的存在为政策在乡村的传递提供了渠道。两条道路在新乡贤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中变成灵活有效的联系。因此,开通新乡贤与当地政府对话直通车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新乡贤代表定期向政府进行汇报、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定期对新乡贤所在乡村进行考察、选调政府工作人员与新乡贤进行短期互换体验工作等方式,使新乡贤在对话中学习经验与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获取村民的稳固信任,并竭力打通政府与新乡贤之间的对话直通车。直通车的开通将会为政府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和乡村理解国家政策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新乡贤树立稳固的公信力,发挥其文化建设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4.新鄉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影响的WT战略。其一,将农村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区域。只有从源头上改变乡村经济落后的事实,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吸引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留住和培育人才。缩小经济上的差距才能进一步缩小思想上的差距,提高对文化和道德的重视,发挥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新乡贤的主要经验来自于城市,如何将源自城市的经验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之中,使之和谐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要将所有乡村都打造成城市的模样,而是要保留乡村的特色。只有保留乡村的特色,才能保留植根于乡村的乡土文化,才能保护新乡贤文化。如在扶贫攻坚中,贵州贞丰县顶坛地区就发明了“顶坛模式”,“顶坛模式”是指不改变原始地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恢复治理生态的模式[7]。这种模式在保留农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保留了乡村的存在,打造出了具有吸引力的专属农村的特色风景。其二,普及乡村“互联网+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对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有重要意义。作为首个获批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启动建设工作,将在5年建设期内多措并举实现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引领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模式[8]。普及乡村“互联网+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广阔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对村民的教育,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从而提高村民的素质,开拓村民的视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村民道德意识的唤醒,从而促进村民积极学习新乡贤文化的自发性和积极向新乡贤靠拢的自觉性。同时,视野的开阔,有助于村民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发,从而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主动进行村民自治、创造性地开发新乡贤文化传播的途径,推动新乡贤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克服新乡贤文化传播途径单一的劣势,形成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7-12-30(002).

[3]李宗桂.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N].人民日报,2015-11-29(005).

[4]黄海.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N].光明日报,2016-08-10(013).

[5]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08/c_137023316.htm.

[6]费孝通.中国士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毛洪江.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2,(02).

[8]宁夏正式启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23/c_1123759821.htm.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乡村SWOT分析文化建设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