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文化自信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019-09-06曹光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里程碑五四运动文化自信

曹光章

[摘要]近年来,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潮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一种表现。要么否定五四运动之后的整个历史进步,要么只承认历史进步,否认文化进步,这大概是各种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潮或观点难以逃离的窠臼。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创造逐渐成为主流,引领中国文化拐过文化自信丧失的最低点,一步步昂扬向上地重新走上文化自信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沿着五四运动开启的文化自信历程继续前进。

[关键词]五四运动;文化自信;里程碑;文化进步

[中图分类号]D4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2-0088-07

伟大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了。100年来,中国发生了三大历史性事件:“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100年来,“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2]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这就是五四运动100年后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即将迎来的光明前景。

回望身后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的光明前景,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从文化进步和历史进步的辩证法来看,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不但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进步,也取得了伟大的文化进步。100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也是不断走向文化自信的历程。五四运动,就是文化自信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否定五四运动成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它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它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它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4]这是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对五四运动作出的评价。

然而,10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却始终众说纷纭。不但同样是参与五四运动的人对五四运动可能有不同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势下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罗家伦曾多次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他在五四运动后不久撰文高度赞扬五四运动,称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的创举,是中国教育界的创举,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并最早把五四运动的精神提炼概括为“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5]P478;在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加强了思想控制以及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的泛起,他着重批评五四运动缺乏一致的政治意识或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他强调五四运动已经成为过去,呼吁全国青年同志依着蒋委员长这个“总工程师”的指导,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乐园。[6]P57周策纵在其颇有影响的《五四运动史》中专设一章,以“繁多的阐释和评价”为题,介绍了关于五四运动的几种最有代表性的评价。[7]P323-338可以看出,出于不同的思想倾向或政治立场,人们对于五四运动性质或历史意义的评价会大相径庭。

正如李大钊所说,“历史学虽是发源于记录,而记录决不是历史。”[8]P228我们常说,“要正确地认识历史”,这其中不仅包含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和叙述,更多地是指要科学地评价历史。新世纪以来,史学界有人提出所谓历史研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的观点,可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如何能摆脱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呢?除非对历史不予评价,否则书写出来的历史必然有历史观和价值观潜藏其中。

就五四运动来说,对其进行评价尤其复杂。其评价除了受到上面所说的思想倾向或政治立场的影响之外,还因为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狭义的五四运动专指1919年5月间由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而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则包括五四爱国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也有学者把狭义的五四運动和广义的五四运动称为“小五四”和“大五四”。学界一般认为,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难以分割的,本文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不过,也有学者提出,“直到今天,中国学术界才逐渐形成共识,那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需要重新界定。人们开始发现,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过是两场截然不同又互相关联的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五四运动(1919年)的戏剧性组合而已。”[9]P205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国学术界的共识,不过是秉承自由主义倾向的少数学者的一种解读罢了。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他们着重肯定新文化运动追求自由、民主、宪政的思想启蒙意义。[10]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之所以复杂,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五四运动之后历史发展走向和历史进步尺度的评价。“对部分中国人而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生和解放的标志;而另一些人却把它看成是国家民族的浩劫。”[7]P18近年来,一些否定五四运动的文章逐步汇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日渐明显的潮流,与中共和多数党史国史工作者对五四运动的高度评价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比如,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火烧赵家楼”烧毁中国》《应从否定五四运动开始》《五四运动是文革的前奏》等文章,毫不隐晦地否定五四运动。这股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潮,它的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否定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历史走向和历史进步,说到底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其目的和用意再明显不过,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之所以艰难而复杂,从学理上来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关于文化进步和历史进步之间的对立或冲突。胡适晚年提出的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是“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李泽厚在80年代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到底都是把文化进步与历史进步对立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文化革新、思想启蒙的价值,而贬低以政治运动推动历史进步的价值。在另外一些学者看来,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过激批判,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从五四运动开始出现了断裂,他们甚至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归咎为五四运动激进反传统的影响。上述观点既肯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在改造国家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成就,同时提出,对文化传统的改造可以根除某些不合时宜的或者有害的毒素,但也要继承并改造传统中的某些符号和价值,这有利于在文化变迁中保持文化认同。虽然如此,它从保持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否定五四运动的意味也是非常明显的。

与上述种种否定五四运动的观点或思潮相呼应,否定新民主主义文化、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文化建设,说什么“1949年以后中国出不了大师”“1949年之后中国变成了文化的死地”等等的观点也屡见不鲜。

要么否定五四运动之后的整个历史进步,要么只承认历史进步,否认文化进步,这大概是各种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潮或观点难以逃离的窠臼。

二、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那么,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在五四运动100年之后的今天,由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国正逐步崛起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实的历史进步使得各种“中国崩溃论”不断崩溃。在此背景下,否定五四运动之后整个历史进步的观点已经找不到现实依据。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举世公认的历史进步的最重要的内涵和衡量指标,以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历史进步。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则不同,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和多元性,为自由主义和传统主义否定五四以来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活动空间。不过,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真的可以被分裂为两个南辕北辙、反向而行的历史进程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1]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进步与文化进步的辩证法,阐明了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是统一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就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

晚清以来,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和资本主义的野蛮入侵,使中华民族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开启了近代的觉醒进程。这是一个艰难的求索过程,梁启超把它划分为“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三个阶段[12]P95-97,为后来的学术界广泛认可。在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证明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势不可挡,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必要。但是,除了寄望于“师夷长技”(魏源)开展洋务运动之外,他们一般都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无须变革,坚持所谓“衣冠不可变”(李鸿章),“三纲五伦不可变”(张之洞)。第二个阶段,甲午战争的惨败,引发了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首次提出“救亡”(严复)的口号。“救亡”之路重在学习西方法律和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文化上则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依然认为中国的传统伦理和文化精神不应改变。第三个阶段,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混乱黑暗的统治和沉闷压抑的社会空气,激起了“最后之觉悟”(陈独秀),迎来彻底批判旧伦理、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经过这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经由它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对近代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的自觉,先后提出了“救亡”的历史使命和“启蒙”的文化使命。

然而,在五四运动之前,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的自觉,主要是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他们一般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用于“救亡”和“启蒙”的思想武器是西洋文化,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以“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为着眼点,对传统的旧伦理、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批判。这虽然具有解放思想的巨大意义,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统治势力,拯救民族危亡,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所能实现的;民族的解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解放可以实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P6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觉悟了的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出震惊中外的巨大革命力量。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引导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推动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的强大社会力量,深刻地改变了近代历史和文化的走向。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时,“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14]P696-697由此,五四运动开启了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的新方向。

中國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在工人和农民中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教育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启蒙的工作,通过办自修大学、补习学校、夜校等形式发现、教育和培养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骨干。在教育和启蒙工人、农民的过程中,注重把工人、农民的经济斗争、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对此,毛泽东曾经这样解释:“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家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14]P39-40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在于教育和启蒙工农大众;对工农大众的教育和启蒙,又必须与政治运动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这是在90%的人口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榨因而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近代国情下,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这一成功经验,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并创造了苏区文化、抗日文化和延安文化的辉煌成就。在新文化创造过程中,不仅研究和宣传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理论,而且注重塑造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在革命队伍和根据地中,传承和弘扬勇敢、勤奋、节俭、友爱等优秀传统品质,树立起官兵平等、遵守纪律、爱护百姓、“只见公仆不见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新的社会风气和观念。特别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文化创新,无论是在道德风气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普及上,都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的文化获得了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品格。延安不但是革命圣地,而且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文化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着手进行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的历史实践。在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条件下努力发展惠及全民的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扫盲教育、推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建立起覆盖全国农村的有线广播事业,确立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深入探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在大力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各类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担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动历史和文化进步,把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大业推进到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误,比如,土地革命时期,采取关门主义态度,没有吸收中间派知识分子加入文化队伍,造成新文化生力军在国内一度处于被孤立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过火批判,还有“文革”期间的文化挫折。但是,今昔对比,中国人民在文化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科学素养、文明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历史进步中也实现了伟大的文化进步。

三、走向文化自信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5]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始终是充满文化自信的民族。明清以来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导致形成了盲目自大的文化心态。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在与西洋文化的对比中,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认识到“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步步丧失。在任何人类历史大转折的时代,都会经历文化的新旧转换。可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大变革不是自身社会和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新文化替代旧文化,而是被资本主义列强从外部输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文化所强迫而被动进行的。在五四运动以前,所谓的新文化主要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新旧文化转换主要就表现为西方文化替代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保持文化自信的努力抗争,“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都是希望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借鉴、吸收和融汇西洋文化的努力。然而,拯救民族危亡的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看不到民族新生的前途,保持文化自信的努力终归是要受挫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摧残和打击是空前深重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换来的却是形式上的共和实质上的封建军阀专制,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实质上的分裂。于是,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希望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然而,他们“错误地以为既然是新文化,就不能带有任何民族的色彩,因此就抹煞了一切民族文化的传统,甚至抹煞中国民族生活的特点,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也反对掉了。”[16]P306-307如果没有了民族性,剩下的就只有“全盘西化”这一条路可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彻底丧失。乃至国人“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17]P32。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自信的丧失是经济技术落后、制度腐败、国势颓败、民族危亡的一种文化反映,然而并非是必然的反映,只是弱小的民族資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反映。要拯救民族危亡,需要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展现出了这种磅礴的力量。更磅礴的力量则蕴藏在广大农村的农民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成为凝聚工农群众拯救民族危亡,重新走向文化自信的理论指南和铁骨脊梁。自此以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创造逐渐成为主流,引领中国文化拐过文化自信丧失的最低点,一步步昂扬向上地重新走上文化自信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民族自信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在这一过程,多数资产阶级官僚和知识分子并未止住丧失文化自信的步伐,每当遇到坎坷挫折,就愈加丧失自信。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面对亡国的危险,一批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腐朽文人政客,先是寄希望于“国联”主持正义,后来又寄希望于达赖喇嘛的佛力“消此浩劫”。当时的《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能推卸责任。对此,鲁迅写道,“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18]P788历史证明,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它就成为挺立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与此相应提出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文化使命,并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凝聚中国力量;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向革命文化寻找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创造新的精神力量,持续确立和巩固坚定的文化自信。

直到今天,文化自卑的心理依然在很多人头脑中盘桓不去。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盘西化论和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否定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进步和文化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文化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问题、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问题、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在进一步的探索中来解决。

紀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我们要沿着五四运动开启的文化自信历程继续前进,既要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又要在自信的文化创造中创造文化的自信。“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3]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

[4]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5.

[5]毅(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A].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孟丹青.罗家伦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7]〔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8]李大钊.研究历史的任务[A].思勉.历史的盛宴[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9]许明,段钢.思想的力量——《社会科学报》十年精粹:文化卷[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10]袁伟时.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8-10-28.

[12]梁启超.中国人的启蒙[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6]胡绳全书: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7]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8]鲁迅杂文精选: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1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Progres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AO Guang-zha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Recently the denial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has been an increasingly apparent tide i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nihilism.Either denying the progress of the entire history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r denying the cultural progress while merely recognizing the historical progress,this is a set pattern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various kinds of ideological trends or arguments deny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break away.Seen from the point of Marxism,the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the cultural progress of China a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onsist of a unified historical process.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new democrac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stream,which leads the Chinese cultural to overcome the low tide of lost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cquir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nce again step by step.In this sense,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onfidence since the early modern age.To memoriz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we should,under the guid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cultural confidence,move on along the roa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reated by the movement.

Key words:May Fourth Movement;cultural confidence;milestone;cultural progress

猜你喜欢

里程碑五四运动文化自信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杭州2022年亚运会筹办工作重要里程碑任务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里程碑时刻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漫步人生路
五四运动
汽车工业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