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四个自信”的四个维度

2019-09-06柳丽魏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柳丽 魏娟

[摘要]“四个自信”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自信”,应从理论、实践、价值、文化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理论维度体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实践维度体现为“四个自信”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价值维度是“四个自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文化维度是“四个自信”归结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多维度地科学阐释“四个自信”理论,是新时代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2-0052-08

自信是对自我的主观认识和乐观向上的心理感受,体现一种积极有为的状态,意味着“自己相信自己。”[1]P319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各方面工作呈现出良好状态,这和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四个自信”有很大关系。“四个自信”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道路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归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又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P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度申明:“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P17多维度地科学阐释“四个自信”理论,是新时代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维度:“四个自信”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5]P8“四个自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以及具有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维。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过程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理论自觉和自信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历程。欧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源地,因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封建专制政府实施的野蛮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迫切向往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先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欧文还进行了“乌托邦”实验,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欧文的“乌托邦”实验最终失败。尽管如此,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欧洲开展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他们在指导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理论可以有效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结论。于是,他们深入开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并把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适应了英、法等国家开展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P11由于以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自觉运用、不断补充,以及社会革命实践的验证,从而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可见,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顺应时代需要,体现了无产阶级对这一理论的自觉和自信。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跃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指导的国家,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还促进了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从而体现了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性。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5]P8-9

(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使“四个自信”的理念愈加坚定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在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因其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7]P83列宁逝世后,由于苏联国家领导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再加上政党斗争的复杂多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更启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苏联解体使“四个自信”的理念更加坚定,这是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结果。

苏联解体对坚定“四个自信”理念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使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一方面,科学分析失败的原因。苏联解体,并非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苏联解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科学认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邓小平因此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8]P139用固定化的思维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又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中国共产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确立创新思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8]P261另一方面,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苏联国家领导人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僵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最终导致苏联政治制度出现严重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从事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思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9]P312因此,在新时代,党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正视中国社会现象、聚焦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破解社会发展难题。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是“四个自信”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0]P6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1]P10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因为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P20只有保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更为深厚。

二、实践维度:“四个自信”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当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一代代中国人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谱写了一部壮丽的民族复兴诗篇,毛泽东这样盛赞:“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2]P161

[JP3](一)“四个自信”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追求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历程的结果[JP]

鸦片战争之后,无数志士仁人提出救国救民的思想主张,无论资产阶级的器物救国、制度救国的思想观点,还是为了人民民主、自由的共和梦,都无法挽救处于危亡当中的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奋斗的思想基础,明确了斗争方向,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是无数中国人民努力奋斗、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如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P27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定能早日实现。

(二)“四个自信”熔铸于中国共产党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道路选择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正如习近平所说:“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4]P12-1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探寻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因为错误的方向问题,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斗争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为中华民族探寻现代化道路增添了主体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2]P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科学道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悲惨命运,也成功开启了中華民族日趋进步发展、日益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

(三)“四个自信”统一在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事业历程中

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是一种时代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责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恢复了国民经济,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心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局势,果断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英明决策,它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与世界开展对话和交流,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绝非照搬别国经验,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所说:“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8]P261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就是理论上的成果体现,正如习近平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13]P7同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3]P4

在新时代,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诸多问题不断涌现,党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3]P71同时,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决打赢这场改革开放的持久战。

三、价值维度:“四个自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有利于保障人民利益的各项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这不仅壮大了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还促进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

(一)党和人民是 “四个自信”的主体力量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四个自信”的主体力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习近平曾这样论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0]P3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理由自信,是因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社会各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在给世界增添光彩。中国人民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不断增强。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自信是因为其本身具备的执政智慧。党的执政智慧体现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关注。党之所以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因为道路是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它是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思想武器。党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政治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习近平对中华经典文化的最佳运用,都体现了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党还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促进中国声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推动中国方案在世界舞台上的展示,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治国智慧,更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重要体现。党只有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才能更好地展示党的执政智慧。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之所以自信是因为本身具有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民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情怀,艰苦奋斗,使历史上的中国昌盛繁荣,唐朝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成为西方人向往的“福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民极少主动侵略其他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精神中的“仁和”理念、“和平”思想以及“艰苦奋斗”的品格,是支撑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支撑。在近现代历史上,尽管中国遭受无数列强侵略,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其坚毅的品格,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主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相信共产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源自本身具备的这些传统美德。

(二)党具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优良传统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党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共同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对敌,把亿万中国人民斗争的热情激发起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第一位。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P1096同时,还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奠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因此这样论述:“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4]P1079邓小平也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拥护、高兴与答应作为制定工作章程的重要标准,并这样阐述:“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P372十八大以來,党实施了各项惠民政策,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政策保障。2016年2月,习近平这样论述:“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3]P68正是因为党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出台各项富民惠民政策,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才能夯实“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布鲁诺·鲍威尔的英雄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P2列宁在驳斥左派社会革命党的理论时指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6]P53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17]P525-526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考虑他们的所需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在新时代,只有人民群众满意,才能增强获得感,增进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只有健全监督机制,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国家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新时代,党要继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批评,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党员干部是群众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对人民群众倾注感情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群众工作的优劣。邓小平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9]P368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所赋予的,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人民群众投入真情实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四个自信”归根到底是让人民有获得感,让人民自信。中国经济的成就、中国模式的成功,较好地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足够自信的主体力量。在新时代,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3]P154

四、文化维度:“四个自信”归结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支撑力量。“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3]P52 在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必须正确面对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的重要话题。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足够自信,并不断发扬光大,才能使社会主义道路不偏向、社会主义发展不停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P41科学阐释“四个自信”的文化维度,需要全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价值功能,并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最为深沉和根本的自信

“四个自信”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整体,它们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道路决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制度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而文化则是最为根本的精神支撑。习近平因此这样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P339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从国家发展、文化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0]P340这就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他三个自信具备了深厚的精神根基。

一个民族的制度、道路和理论是否合情合理,民族文化起着根本的支撑作用。一个民族文化的厚度决定了这个民族所走过的道路,以及制度的优劣和理论的成熟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思想渊源,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则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发挥最根本的支撑作用。我们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科学分析、辩证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使之更好地滋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成果,记录了中华民族进行的制度变革、理性思维活动以及文化样态,反映了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并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诚信、大同等思想精髓,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特个性的形成,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來,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8]P14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坚持和发展。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精神追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尊重历史,也关照现实的优良品格。习近平认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P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合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代表中华民族追求和平、民主、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指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最为坚实的精神追求。

一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P5中华民族振兴,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也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当代中国人的治国智慧、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人文情怀、哲学思维,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因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道路的血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道德资源,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汇成培育具有责任担当意识时代新人的营养剂,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支撑中华民族逐步走向民族振兴。

另一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科学信仰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是对科学信仰的坚持,因为它蕴含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要重塑对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补足精神之“钙”,正如习近平所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P15只有具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重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焕发生机的根本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开始丧失了一直以来的自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华民族对艰难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感和荣誉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3]P164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要义,才能促进中华民族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沟通,促进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是激励一个民族砥砺前行、探索更好发展道路的精神指引。习近平认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8]P9“四个自信”不仅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还具有共同探索适合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人类,因此探索适应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0]P340要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经济、繁荣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顺利发展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3]P106同时,还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要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索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只有允许不同样态的文化和谐共处、共存共荣,才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坚守思想阵地,从而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功的有效证明。“四个自信”突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制度、道路”的框架模式,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精神的浓缩和中国哲学思维的概括,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至高的精神引领,这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发图强,走向民族复兴的最强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P40-41

[参考文献]

[1]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毛澤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Four Dimensions for Understanding “Four Confidences”

LIU LiWEI Juan

(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ion of “four confidence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four confidences”,we should deeply study and think over it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ory,practice,value and culture.I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the “four confidences” embody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on scientific socialism;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they are unifi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value dimension,they embod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centrism;and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they can be reduced into the confidence in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scientifically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four confidences” from multiple angles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better upholding Marxism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four confidence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understanding dimensions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意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