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土壤 培育思维之花
2019-09-06张菊
张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课堂逐渐走向生活,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的正确认识,由此深入其中,展开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84-0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鲜有教师关注生活化教学,多数教师习惯单一地讲解,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立足学生主体,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上主动探究、积极探索,以此落实能力培养。
一、素材生活化——激发兴趣,提高参与
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教学要立足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时代发展,在提高其自身素养的层面上充分借助已有经验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
基于以上目标,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以此实现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在顺利导入课堂的同时激发其探究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问题探究中灵活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拓宽知识面,切实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与现实,尝试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要点的理解,积极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表示对电荷守恒中的[CO2-3]前面的“2”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可结合生活实例将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素材生活化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结合实际展开探索,以此激发兴趣,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引导,以此深化学生的思考,推动教学。
二、问题生活化——引导探索,促进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贯穿教学的线索,在课堂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虽然也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是在互动中过于机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可引入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此激发思维。
化学探究要突出“生活”二字,在探究得出结论后要回到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设计,在学生掌握要点后,尝试将其运用于实践,以此融入学科探究,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为后续更加深入的探究做好铺垫。如在讲完“胶体”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随即就知道钢笔不能注入多种墨水;在讲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后,学生就知道如何防止菜刀生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结论,而是要借助问题引导,鼓励其自主探索,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完善认知,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又如,在讲解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可提问引导:1.水可以灭火,那是否可以生火?2.生活中,你是否见到过水生火的现象?在解决问题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中讨论,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充满了好奇。随后教师演示实验,借助直观现象促进学生理解,让其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被这种近看荒唐却又实实在在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由此,借助生活化問题对学生展开引导,可让其在探索中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在结合实际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无形中培养了生活化学习意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三、实验生活化——突出要点,深化思考
化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与实验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可分割。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应引入生活元素,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其在探究中突破难点,掌握要点,以此加深对学科的认识,无形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体验之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其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元素,以此促进生活化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如在教学“氯水的漂白性”时,可先创设情境:在江苏淮安发生一起液氯泄漏事故,导致麦地枯黄、油菜变白。针对这一现象,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发生液氯泄漏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一时难以解决,这时可引导其展开实验探究:将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湿润的绿色布条迅速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之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在这一环节,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中交流,针对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班级讨论,以此加深对要点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一设计,就能借助实验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增加其思考交流的机会,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以此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伺机引导,充分启发,帮助其完善认知。
四、训练生活化——巩固运用,培养能力
训练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影响。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时,教师就应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借助情境调动学生,让其在运用中加深对要点知识的理解,以此完善认知结构,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落实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给练习题设计一些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展开学习,促进问题解决,最终落实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完“金属腐蚀条件”这一知识点后,大多数教师会直接布置练习,根据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以此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这一做法虽然有效,但是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兴趣,不利于其后续探究。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先创设生活情境:小兰晚上在家帮忙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出现红色物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时可提供独立探索的空间,让其自主思考。之后,教师适当启发,给出不同假设:“铁锅没有洗干净,剩菜与铁反应”“残留的洗洁精与铁发生反应”“铁锅与空气反应”等。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思维发散、碰撞的过程,以此体悟化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最后,在得出结论后,可再次回到最初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以此感受化学学科的实用性,从中获取求知的乐趣。
这样一来,就将学生从单一、机械的训练中解脱出来,让其在生活化的训练中加深对要点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针对个体问题及时讲解,以此落实个性化教学,给生活化课堂增添活力。
总之,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就地取材的良好途径。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让其在探究中走向深入与完善,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特约编辑 温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