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初探

2019-09-06李亮亮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

李亮亮

[摘   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使探究问题来源于生活,探究过程体现生活,探究结果服务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揭开物理实验探究的面纱,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为愉快的经历。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51-02

中外教育家历来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生气勃勃的生活。”[1]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提倡“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尤其是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将教学紧紧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沃土。

一、探究问题来源于生活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奥地利科学家波普尔在《研究的逻辑》中提出了“科学始于问题”的理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问题作为物理实验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动力因素,而怎样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想探究的?怎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冲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当然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将关注的焦点回归生活世界,使探究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2],因而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提炼出要探究的问题,进而深入地研究它们。

学生都有过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射入室内,甚至恶作剧地射入室内某人的衣服、眼睛上的体验。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生活体验,请一个学生拿着平面镜站到室外,其他同学指定反射光斑所照的位置,由室外同学调整平面镜的位置来完成任务。进而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曾亲身体验的场景,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并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可见,通过特定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学生在生活中觉得有疑问、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会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探究过程体现生活化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2]真正的科学探究不是坐而空谈,它必须借助生活这个载体,如爱迪生用钨丝发明电灯就是在生活中反复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构物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发他们学好物理,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烧开水”这一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但水沸腾时的特点却很少有学生真正留意观察过,很少有学生知道藏在表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教学《汽化与液化》一节“液体沸腾的特点”时,可摒弃课本上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来观察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而是将生活中用电磁炉加热水的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烧开水的场景,并留意观察烧开水过程中的现象。学生在浓浓的生活氛围中,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与释放。

又如《杠杆》一课,在教学“杠杆的分类”时,教师不要急于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从数学角度去分析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尺子去撬动自己的笔袋,由于笔袋里东西比较多,所以撬起来比较吃力,有的甚至撬不起来,由于是学生常用的物件,因此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学生都觉得很有亲切感。这时,教师可自然地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尺子比较容易地撬起笔袋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反复实践,他们发现尺子的支点离笔袋的远近是关键所在,支点离笔袋越近,离手指越远,需要用的力就越小,反之,需要用的力越大。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归纳得出了杠杆的分类。在课堂上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自然界本身就是生动的“活”教材。物理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应适当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开展探究活动,在大自然中寻找、发现物理规律。

如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在教学完第三章后,教师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组织学生到镇文化广场旁的小树林中观察树荫下的光斑——既有很多圆形的光斑,又有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光斑。由于是学生自己现场观察到的现象,学生都很好奇,很想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不用教师提要求,学生就能自发地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积极地讨论起来,讨论现象的可能原因和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进而各小组又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开展实验,并最终得出了结论。这堂课结束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堂课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处处蕴含着物理规律。这堂室外课,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学生的状态与平时上课的状态不同——比平时更轻松、更自然、更投入、更积极……我想原因不外乎这两点,一是学生与大自然的亲近,二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学生身边原本习以为常的现象,探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三、探究结果服务于生活

《義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还强调“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探究结论指导生活。这样,科学探究才能显示出它在学生生活中的意义,彰显出它在学生生命中的价值。

如教学《汽化与液化》一节中有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由于头一天刚下完雨,学校主干道的坑洼处有积水,教师可以请学生下课后想办法使坑洼处的水尽快蒸发,结果学生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课后亲身实践,既认识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牢牢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如《摩擦力》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减小摩擦的方法后,惊喜地发现,学生领取桶装纯净水时,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吃力地搬了,而是放在地上轻松地滚。生活提供了用科学的场所或机会,科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延伸,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用科学的同时,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3]为此,不只是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物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并由课内探究拓展到课外生活,使物理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充满快乐、激情、幻想的生活世界。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