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分析
2019-09-05赵爱玲丁大领王江涛李雪琴
赵爱玲, 丁大领, 王江涛, 李雪琴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通过血液传播引起的眼部感染,其特征性表现为无痛性视力下降、飞蚊症,眼底可见进行性全层视网膜坏死及放射状出血。本疾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常见眼部并发症,在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及大剂量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后等造成CMVR的病例多为个案报道,而国内关于婴儿期CMVR也鲜有报道[1]。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我们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婴儿期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表现,眼底特征及相关治疗等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婴儿病区眼科检查诊断为CMVR的11例患儿19只眼,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8个月,平均年龄(3.09±2.02)个月;以咳嗽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各4例,以皮肤黄染伴发热为首发症状的1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2例;足月顺产10例,早产1例(孕36周+5),顺产;11例患儿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白血病等病史。具体见表1。
表1 11例CMVR患儿的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参照《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诊治进展》中CMVR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血清CMV-DNA检测呈阳性;(2)眼底检查发现点片状白色或黄白色等变性病灶;(3)更昔洛韦治疗有效;(4)年龄1~8个月;(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患有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炎及其他严重眼部疾病者;(2)视网膜脱离和视力无光感者;(3)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其他坏死性视网膜炎者。
1.5 治疗方法 CMVR患儿11例(19眼)应用更昔洛韦5 mg/kg泵入,12 h 1次,2周后减为每日1次,维持治疗4~8周;积极配合更昔洛韦凝胶,每8小时或每6小时点眼协助治疗;3例患儿6只眼玻璃体腔注射80 g/L更昔洛韦0.03 mL,每周1次,注射1~9次,直至病灶消退或癍痕化。用药期间中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1.6 观察指标 CMVR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及眼底彩色照相等结果。
1.7 随访 所有患儿随访4~12个月,采取电话或门诊随访的形式调查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及诊治措施,每周随访1次,病灶完全消退后每2周随访1次。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11例患儿血清CMV-DNA检测均呈阳性,576~2 630 IU/mL,平均(1 188.8±610.5)IU/mL;11例母乳喂养的乳汁CMV-DNA检测也呈阳性,539~2 050 IU/mL,平均(1 158.0±536.6)IU/mL,同时8例患儿血清检测中出现CMV-IgM阳性和5例CMV-IgG阳性;并且3例CMVR患儿出现肝功能损伤。
2.2 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 11例患儿19只眼中,双眼者8例16只眼,单眼者3例3只眼,眼前节检查见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2只眼,而细小灰白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3只眼。眼底检查发现19眼中有4眼颞侧周边可见多个片状黄白色及结晶样渗出,7眼颞侧出现点片状白色变性病灶,5眼鼻侧和颞侧同时出现点片状的变性病灶,1眼上方可见白色点状变性,2眼视网膜见颗粒状黄白色混合斑;由于患儿较小,视野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未做。
2.3 随访结果 末次随访时,11例患儿经过4~8周的更昔洛韦治疗后,眼底病变均较前明显好转或治愈,随访期间,未发生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HCMV属于广泛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人是惟一宿主,在免疫力正常人群中,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内,甚至终身携带,其在人群中感染率可高达80%~100%,且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时期感染[2]。HCMV作为一种嗜多器官病毒,可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损害,包括肺、肾上腺和消化道。同时HCMV感染妊娠期妇女后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流产,新生儿感染后可发生黄疸、肝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器官或骨髓移植术后、白血病、大剂量免疫抑制药物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CMVR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也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是视力下降和致盲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并且近年来,随着对CMVR认识程度的增加以及婴儿期年龄小,常无法表达症状,疾病发展迅速,通常累及双眼视网膜,故其致盲可能性更大,所以婴儿期CMVR也愈来愈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此疾病国外零星病例报道,而国内学者还未见相关报道[5]。
CMVR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病史及典型的眼底改变,对于可疑患者应进行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CMVR临床症状多样,从无症状的视网膜浸润灶到视网膜脱离[6]。其典型的眼底变化为沿血管走向的黄白色病灶,伴点片状出血,周围见不规则的黄白色颗粒,被称为“奶酪加番茄状视网膜炎”,但当眼底变化不典型时,需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协助[7-9]。测定血清或乳汁CMV抗体可确定患者有无近期的活动性感染,但有学者认为CMV-IgG抗体对于诊断CMVR的敏感性不高。
本报道中,19只眼表现为不同程度视网膜的点片状变性,未见视网膜出血和坏死,我们认为这是CMVR的非典型的表现形式。11例患儿血清及其母乳喂养的乳汁CMV-DNA检测均呈阳性,为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另外我们发现CMV-IgM比CMV-IgG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收治的11例患儿年龄1~8个月,均在治疗“呼吸道感染”“增长缓慢”等相关疾病时,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感染,行眼底检查时发现CMVR。因此,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发现巨细胞病毒定量及抗体阳性时均应考虑到存在CMVR的可能,积极完善眼底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11例患儿经临床积极治疗后,眼底病变较前明显好转,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CMVR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HCMV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哺乳期妇女感染HCMV后通过母乳垂直传播给婴儿及其婴儿期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极易感染HCMV。HCMV通过血液传播至视网膜所致,CMVR通常开始于周边视网膜,然后向后极部发展。研究发现,CMV首先感染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继而影响视网膜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再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从而致全层视网膜坏死[2]。
CMVR治疗需要考虑患者全身的免疫状态及有无终末器官的损伤,绝大多数患者要同时应用全身和局部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认为此病应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否则,病灶不断扩大或出现新病灶,且病变不会自限或自愈[10]。目前针对CMVR的药物主要有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膦甲酸、西多福韦及福米韦生等。更昔洛韦是美国FDA于1989年批准的第一个治疗CMV感染的药物,也是目前治疗CMVR的首选药物[11-12]。目前我科对于小婴儿CMVR的治疗也选用更昔洛韦,以5 mg/kg泵入,12 h 1次,2周后减为每日1次,维持治疗4~8周,且积极配合更昔洛韦凝胶,每8小时或每6小时点眼协助诊治,并取得初步效果。缬更昔洛韦是更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肝脏和肠道中被迅速水解成更昔洛韦;目前国际上推荐剂量为16 mg/kg,每12小时口服,维持2~7周[13]。总之,对于CMVR的治疗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不同药物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充分控制疾病的同时,并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的潜在风险。CMVR严重威胁着小婴儿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降低对小婴儿的感染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