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讨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04肖遹孝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象山成果班级

肖遹孝

摘要: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和教师应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探究式讨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地理教学   运用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县级示范课,课题是“象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授课教师结合当地农业地方特色,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向,并在课堂中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

课前,授课教师提前印发了一些关于象山农业方面的资料,并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大组和十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进行了细致分工,安排了“主持人”“记录员”等角色,并选择了几个学生担当“质疑者”,课前准备可谓非常充分。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主要讨论两个问题:“①在象山种植业的发展中,是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面积,还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②如何让象山的农(渔)民既增产又增收。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很热闹,时间也很充裕,但一直到下课,学生都没有进行成果展现。课后,教师解释说这只是他的一个教学阶段,课堂讨论还没有结束,下节课还得继续。但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的讨论很自由,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针对探究式讨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讨论的选题要恰当

授课教师在案例中安排的两个问题,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两个问题,有侧重、有广度,也有深度,让学生可以有很多话说,但也容易让学生无的放矢,不着边际。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跟政治学有较大关系,难度偏大,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认知水平。虽然教师在课前分发了一些资料,但学生在看资料时需要不断分析才可以抓住其中精髓。不仅如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一堂课中,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探究式议题的表述要精炼,富有诱惑力,且议题要合适,内容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超越学生所学,又不局限学生的于已有知识。

二、讨论时间要合理

课堂讨论的时间怎么安排?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课堂讨论探究的展开要经过情境设置、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这四个阶段,而要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

在本案例中,授课教师让学生讨论了一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教师导入时间太长。既然以前有过这样的实验,那在上这节课时,教师只要稍微强调即可,不必花十分钟重复。其次,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事先已经了解了背景资料,并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直入主题。所以说,只要教师控制好时间,就能完成教学环节。

三、讨论的组织形式要合理

在本案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按座位形式分成A、B、C、D四大组,大组里有两个小组。每小组成员在6~8人之间,他们围坐在课桌旁,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聊天”空间。讨论时,由组长主持大局,概括讨论结果,最后向全班進行综述或分享。这种形式有利于形成讨论的高潮,形成竞争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把小组分得太多,这会导致很多小组的观点得不到展现,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讨论成果应灵活展现

通过激烈的探究讨论,各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组长也都进行了整理。因此,在展现成果时,授课教师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现风采,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本案例中,授课教师没让学生及时展现讨论成果,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文,等教师看完后再作讨论。这样一来,很容易中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课堂讨论中失去灵感,而在下节课时,学生又得重拾记忆,既费时又费力。

在展现成果时,授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及时。及时展现成果,才能使学生迸发思想的火花。第二,分阶段。学生讨论后,先让组长亮出观点,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把修改的结果再次呈现给大家。第三,有总结。学生讨论完后,组长也都分别展现了自己的成果,但这毕竟很分散,很难形成总体性的论述。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情况,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探究式讨论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教师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如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班级的学习风气、班级纪律。在选定合适的议题后,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组织形式,并及时展现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滨海学校)

猜你喜欢

象山成果班级
班级“无课日”
象山无象
天下无敌手
验收成果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象山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