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消极角色意识分析与调控策略

2019-09-03谭纯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职生中职学校

谭纯

摘 要 中职学生入学前后所产生的消极角色意识对其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职业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对原消极角色意识进行有效调适,从建设服务学生成长的办学环境,到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好学生—好公民—好职员”“三步式”新角色意识的催生与管理等调适策略,为其将来踏上社会、走入职场、成长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职学校;中职生;消极角色意识;调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4-0073-04

心理学家Richardson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一个“生理-心理-精神”的平衡区域。在面临压力、挑战和生活事件时,个体会力图维持原有的平衡。当个体的技能和资源不足以应对这些压力、挑战时,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个体需要重建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如家庭、朋友、其他重要的人)的影响[1]。中职学生由初中毕业参加中考,面临着人生进入青春期初期后的第一次重大挑战,而且以被高中“淘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告终,打破了个体原有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平衡区域,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影响的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消极角色意识,困扰着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职教育者在他们由初中生向中职生角色转变的重要人生时期,要给以陪伴、引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平衡重构[2]。

一、中职学生消极角色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中职学生消极角色意识现状

根据笔者主持的对广东省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自卑感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9.7%,其中,有较高自卑感的学生占20.9%。在自卑感量表的五个维度中,自卑感的维度比例最高的是社交自信,占79.7%;最低的是自尊,占23.6%。此外,有58.1%的学生在外貌方面存在自卑感,有52.9%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自卑感,有50.9%的学生在体能方面存在自卑感[3]。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自卑感是长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即由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形成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并由此导致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定势等消极角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些角色意识的存在,使得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他们在生理、心理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人际交往中大多自卑多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强、过于焦虑等特征,身心健康因此受到损害。

(二)中职学生消极角色意识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缺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的《職业院校学生学业状况调查分析》显示,从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情况来看,将近半数学生缺少家庭关爱。职业院校学生的父母学历层次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其中,中职生父母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7.63%和61.22%,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中职生仅占49.07%。超过半数的中职生由单亲、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日常生活,这些不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中职生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包括父母离异、离异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离世、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等,这类家庭对于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是缺失甚至畸形的,不仅影响学生学业,还易导致学生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4]。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职业院校学生学业状况调查分析》同时显示,从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父母多数从事社会地位比较低的职业,父亲多是从事一般事务工作的普通职员、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经营个体或私营业主等。其中,中职生的父亲从事以上职业的比例为 78.81%,母亲从事较多的职业在上述职业基础上增加了“无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家庭月收入水平在2001~5000元的最多,中职生家庭占47.85%[5]。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SES 作为衡量个体客观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物质和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也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个体在社会经济等级中的排名,现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家庭SES高的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均有较佳的表现[6]。这是由于高SES 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经济、人力和社会资本可用于子女的发展投资,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学校人文教育不足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认为,学业成绩在青少年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7]。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业成绩普遍不佳,而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导向的人文环境中,学习能力得不到肯定,精神世界的合理需求和尊严被忽视。在班级或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尤其是由于成绩的原因,他们往往处于被边缘化或居于从属地位。特别是考不上普通高中后进入职业学校,积累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被淘汰者”角色意识便很容易迸发出来。

4.城乡教育水平失衡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是来自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据笔者对所在学校3000多名新生调查统计显示,只有约12.2%和4%的学生来自于城市和郊区,约83.8%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8]。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的落差较大,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失衡。同时“农村人”的身份、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消极评价,对他们的社会角色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职学生消极角色意识的调适

各种因素带来的消极角色意识困扰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首因效应对学生已有的消极角色意识进行调适,使得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角色意识。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和Evans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会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又与个体具有交互作用[9]。基于这一理论观点,中等职业学校利用首因效应对学生已有的消极角色意识进行调适,应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建设服务学生成长的办学环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理区域的职业学校硬件建设与普通高中、特别是各级重点高中的硬件建设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直接给刚入学已带有消极角色意识的中职学生又一种心理暗示:作为中考的“淘汰者”,社会是不重视他们的。很多职业学校文体活动场地和设备较少,供学生心灵栖息的园林绿化面积偏少,宿舍和食堂条件简陋等。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只有建设好服务中职学生成长的办学环境,才有利于他们调适消极的角色意识。

(二)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是以关爱精神生命为中心的生本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往往把学生仅仅看作受教育的对象,当作被动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容器,是一个制度层面下的作业面,把自己看作教育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忽视了学生个体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10]。从教育的本义出发,既要“教”更要“育”,只有以关爱中职学生精神生命为出发点的教育,才能改变他们过去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边缘化或居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改变入学前旧有的消极角色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就读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引领陪伴学生成长的角色观。学生成长陪伴是对学生的教育关心、精神养育,以学生的整体生命为教育和关怀的起点,更着眼于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11]。特別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要与他们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他们的失误、缺点,用师者对人生的洞察开启学生心智,使其顿悟,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三是相信学生未来成功的成才观。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一生中被开发的能力就像冰山一角,而90%的潜能未被开发。中职学生入学时大部分是15岁左右,仅仅刚渡过了人生的启蒙期,师者不能片面地怀疑、否定他们的未来,相反,更需坚信他们未来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做好前途认知的首因效应引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的《职业院校学生学业状况调查分析》显示: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的占44.5%;听从父母安排的占20.16%;为减轻家庭负担的占12.98%。这充分说明学生迈入职业院校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缺乏对职业院校和所学专业的了解,缺乏技能成才的理想,是被动选择职业院校,从而产生消极的角色意识。所以,在入校之初,学校就要为他们做好前途认知的首因效应引导。尤其是第一学期,学校要开展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慢慢接受自身角色,了解所学专业内容及就业前景,对职业生涯开始规划,从而产生新的角色期待。

三、中职学生新角色意识的催生和管理

依据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低成就感、低自我效能感的角色意识消极定势,要注意对学生的角色期望值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增大学生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心理感受和成就感。因此,笔者根据职业教育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出“好学生—好公民—好职员”这一“三步式”新角色意识的催生与管理策略。

(一)“好学生”:新角色意识的基础

“好学生”是针对中职生入学前原有的消极角色意识提出来的,重点实施是一年级,让他们有更明确的心理定位。

一是在管理中催生“好学生”的角色意识。班级管理中,每个学生都应拥有权力参与制定班规、参与班委选拔等权利,使学生从入学前的后进生、“被管理”的角色向好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角色转变。学校是为每个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中职学校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班主任或学校管理者通过积极的角色心理暗示、个别激励、平行教育和同伴教育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成长“内驱力”,从而乐于主动参加到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中,逐步形成“好学生”的角色意识。

二是创设“好学生”角色体验机制和平台。初中阶段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空间狭窄。在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激励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引导,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除了专业技能竞赛之外,还要多开展各类适宜学生身心发展、展现学生才华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机制和平台,促使中职学生从中找到存在感、价值感、荣誉感,在新环境中能更好地适应新角色,并为下一步的角色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协助营造“好学生”角色体验的家庭氛围。对中职学生“好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校合作,家长的主动积极配合是学校教育能深入开展的助推器。因此,学校要协助学生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如通过家长会、微信家长圈等途径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及时、积极反馈学生在学校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家长多赞赏表扬;更要指导学生尊重和感恩家长,改变家长对学生固有的看法。笔者参加过一个电子技术班的家长会,班主任为每个家长准备了一封汇报学生优点的报喜信,并且让学生自己购电子元件在现场组装收音机、音响等电子产品送给家长,许多家长在会场热泪盈眶,促进了家长认知孩子从入学进的“后进生”向入学后的“上进生”的转变,孩子也从家长和班主任的身上体会了是一个“好学生”的角色意识。

(二)“好公民”:新角色意识的根本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会跨过18岁成人的门槛,在法律上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权利,同时也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对中职学生来说,在他们从学校即将走向社会、从学生逐步过渡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好公民”的角色意识教育不应缺位,重点实施在二年级。学校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校本“好公民”角色的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培养模式。在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有三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一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不仅仅是社会角色的外在权利、义务、规范的培养,也应按照发展心理学进行角色内在心理培养。走向18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他们要从心理依附于父母、师长到出现独立意向这一重大的变化。学校在学生“好公民”角色意识培养中,要合理规划“心理断乳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使他们外在的道德和行为约束与内在的心理成熟和谐匹配。

猜你喜欢

中职生中职学校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