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2019-09-03王守乾管清春杨阳唐朝辉王英超
王守乾,管清春,杨阳,唐朝辉,王英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二科,吉林 长春 130000)
病例
患者男性,70岁,既往体健,此次因“间断性腹胀20天”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验:血常规:红细胞4.13×1012/L,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352×109/L。肿瘤标志物及其他实验室检验均正常。辅助检查:腹部、盆腔多排CT平扫+三期增强,提示脾脏见团块状异常,其内密度不均,CT值约26~44 Hu,中心见多发结节样钙化影,三期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见图1)。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脾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EBV相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间质伴大量玻璃样变性、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见图2)。
讨论
图1 腹部、盆腔多排CT平扫+三期增强提示明显不均匀强化,脾脏内见结节样钙化影
图2 病理检查(HE,×400)及免疫组化(×400)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1]。曾命名为浆细胞肉芽肿、炎性假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黏液样错构瘤等。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但已知与IMT相关的一种病原体是Epstein-Barr病毒(EBV)[2],本例亦合并EBV感染。该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壮年,肺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也可发生于肺外其他器官[3],如胰腺[4]、阑尾[5]、心脏[6]等其他部位,而发生于脾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pleen im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十分罕见。
SIMT在症状上可表现为左上腹或上腹痛,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当SIMT较大时,周围脏器可能因受压而出现相应症状,本例则以间断性腹胀为首发症状。SIMT多无明显常见体征。影像学方面,SIMT在MRI T1加权图像上通常是等或低信号,但T2信号可有变化[7]。有报道称用“钆”这种试剂进行MRI检查时可导致SIMT相对于正常脾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8-9]。SIMT在增强CT上可表现为三期不均匀强化,伴或不伴有钙化[9-10],本例三期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且中心见多发结节样钙化影,符合文献报道。在超声检查中,SIMT表现为异质性,低或高回声肿块[11-12]。实验室检查可有多克隆性高球蛋白升高、ESR升高、血钙升高、血小板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等[7]。本例与文献报道一致。本例术前未曾考虑SIMT,故未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及ESR检验。值得一提的是,SIMT在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特异性表现。
SIMT的诊断最终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学。SIMT在镜下主要以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梭形细胞增生为主[13],常伴有大量混合性慢性炎细胞浸润。这些慢性炎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为主[14-15],梭形细胞间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玻璃样变性、钙化或坏死,本病例符合SIMT以上病理组织学特点。SIMT在免疫组化方面主要表现为Vimentin(波形蛋白)阳性、SMA(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本例Vimentin及SMA均阳性,符合SIMT免疫组化特点。SIMT主要应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炎性假瘤样滤泡细胞肿瘤[16-17](in flammatory pseudo tumor,IPT):其与SIMT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点极为相似,但IPT在免疫组化方面CD21及CD35标记多呈阳性,借此可进行鉴别。(2)脾脏浆细胞瘤[18]:肿瘤细胞呈致密、弥漫分布,浆细胞不成熟,核异型,可见核分裂象,卢氏小体极少或缺如。浆细胞肉芽肿型SIMT则为成熟浆细胞,卢氏小体易见。(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9]:肿瘤细胞成分混杂与SIMT相似,但前者含异型细胞,核分裂易见,后者无细胞异型及核分裂象,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4)恶性淋巴瘤[20]:本病多伴淋巴结和脾脏肿大,肿瘤多由单一淋巴细胞组成,少有混合性、慢性炎细胞浸润。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多可进行鉴别。此外SIMT还应当与其他原发和继发的脾脏占位性病变如脾血管瘤、脾转移瘤、脾错构瘤等进行鉴别。
SIM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多良好。SIMT的自然转归目前尚未明确,但有报道称SIMT手术切除后有复发和转移,尤其以肝转移多见[21],故术后需密切随访。
总之,SIMT是发生于脾脏的一种罕见病,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其诊断依赖于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