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张萍青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

2019-09-03杨华娣陆申奕徐垲华骏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药味药性频数

杨华娣 陆申奕 徐垲 华骏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病(aednomyosis,AM)。AM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病因不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主要引起痛经、月经异常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不孕、子宫增大等症状及体征[1]。张萍青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40余年,对AM的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有着独特见解,临床上屡获良效[2-3]。笔者有幸跟随张教授近10年,现采用软件对张萍青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用药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经验与特点,以期为AM的治疗探索新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收集 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张萍青教授门诊诊治的AM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门诊号码、就诊时间、西医诊断、处方药物、用药剂量、联系方式。共收集到113例640份医案,均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系统。

1.2 纳入标准 (1)符合AM临床诊断,并以AM为第一诊断[4];(2)首诊即采用中药汤剂或颗粒剂进行治疗者的首诊处方;(3)处方药物、药量记载完整。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肝、肾等内科疾病者;(2)处方药物、药量记载不完整;(3)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1.4.1 数据数据规范化 医案处方中出现的药物名称及性味参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化,进行药物分类并合并同类药物,如山棱与三棱,川断与川续断,首乌藤与夜交藤,潼蒺藜与沙苑子,肉苁蓉与苁蓉,龟板与龟甲,淫羊藿与仙灵脾,大血藤与红藤,地鳖虫与土鳖虫,重楼与蚤休、七叶一枝花,羊乳参与山海螺等类合并。

1.4.2 数据库建立 建立临床方剂基础数据库,其中包括处方编号、就诊时间、姓名、性别、年龄、处方药物6个列变量,共获有效数据11 707条。将药物频数≥2的155种中药建立2个子数据库,即药性数据库和药味数据库。另建1个聚类分析数据库,将频数≥100的36种中药定义为列变量,用各自代码表示,640份处方作为样本,若该处方中出现该中药则录入“1”,若无则录入“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药物频数、药物性味、归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频数≥100次的36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频率分析 共用药196种,累计用药频数11 630次。其中药物频数最多者为丹参,共461次,频率1为3.97%(频率1=单味药用药频数/总体用药频数×100%),频率2为74.52%(频率2=单味药用药频数/医案数×100%),次数最少者为白鲜皮等40种,仅用1次,频率1和频率2分别为0.01%、0.2%。频率最高的20种药物见表1。

2.2 药物药味药性及归经分析 对药物频数≥2的155种中药进行药性和药味的频数分析,共获药性有效数据155个,其中药性频数最多的为温性药物,共42次,药性频率为27.09%。共获药味有效数据251个,其中药味频数最多的为甘味药物,共70次,药味频率27.88%,药味主要以甘、苦、辛3种为主。见表2。归经以肝、心、脾、肺、肾经为主。见表3。

2.3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将使用频数≥100次,总使用频率达74.72%以上的36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关系密切的聚类组。见图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将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聚为一类,共分为5类,第1类:仙茅、仙灵脾、苁蓉、丹参、赤芍、鳖甲、皂角刺;第2类:忍冬藤、蒲公英、蛇舌草;第3类:当归、川芎、熟地、阳春砂、元胡、五灵脂;第4类:巴戟天、鹿角片、沙苑子、地鳖虫、水蛭、降香、鸡内金、黄芪;第5类: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莪术、山棱、槲寄生、制首乌、龟板、蜂房、玫瑰花、猫爪草、花蕊石。

表2 药性药味频数频率分析

表3 药物归经频数频率分析

2.4 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的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置支持度≥50.00%,置信度≥80.00%。见表4。

3 讨论

3.1 扶正为本,温补先天 在中医学文献中并无AM的专项记载,散见于“痛经”“癥瘕”“不孕”等有关疾病的记述中[5]。张萍青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素体肾虚,肾阳亏虚,血运受阻,瘀血内阻,瘀久化热,瘀热交杂不能排出,周而复始蕴结成瘀毒[2],“瘀”和“毒”互为因果为标,而肾虚为本。且因本病病程长,迁延日久,甚至很多患者来诊前已在其他医疗单位治疗许久,或已用活血化瘀之剂治疗不效,辗转而来,疾病日久伤正,多数患者表现为正气亏虚、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根据药性药味分析可得,用药最多的是甘味药和温性药。甘味能补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等功能。从用药频数来看,频数最高的10味中药如下:丹参、忍冬藤、赤芍、仙茅、苁蓉、仙灵脾、蒲公英、阳春砂、鳖甲、熟地,以加减二仙汤为底方。

图1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3.2 清化热毒、祛瘀止痛 从张萍青教授处方用药上看,AM病机以“虚”“热”“瘀”为主。张教授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肾阳虚衰,经期或产后、小产后调摄不甚,经期不节房事,经血逆流胞宫,或金属刀刃直接损伤胞宫,而致脏腑失和,离经之血不循常道,阻滞冲任脉外而发生。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瘀血内阻,瘀血久留无出路必化热,瘀热交炽,蕴结脉络肌肉之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久病及肾,肾阳不足则冲任之脉通畅乏力,经血更易聚结,如此循环,病难痊愈。热与瘀互相胶着,停于胞宫为病,月事按月难下,久病沉疴,耗伤脾阳,故常用温肾健脾、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法。

3.3 用药集中,善用药对 用药频数大于100次的中药共36种,使用频率占总使用频率的74.72%,由此可以看出张萍青教授用药相对集中,其他160种中药常为其他兼症的辅助用药。根据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可以提炼出常用的药对和药组,针对“肾阳不足”的药组:仙茅与仙灵脾、苁蓉;针对“瘀血”的药对:丹参与赤芍,地鳖虫与水蛭;针对“热毒”的药组:皂角刺与鳖甲,忍冬藤与蒲公英、蛇舌草。

4 结语

综上所述,张萍青教授论治AM,以肾虚为本,瘀毒互结为标,以甘温、辛温、辛苦之品补肾虚、化瘀血、泄热毒、理气郁。治疗上以扶正为本,温补先天为主,辅以清化热毒、祛瘀止痛,且用药集中,善用药对。本研究用数据挖掘方法取得了既往传统医案整理和统计学研究未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为深入挖掘和传承张萍青教授治疗AM的临床治验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药味药性频数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何谓中医“七方”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狐狸和乌鸦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