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一环五点”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2019-09-0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讲授法基础理论中医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中医学是强调以临床实践为主,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既来源于临床实践,而最终又将指导和运用于临床实践,由此可见,《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不可分。有鉴于此,笔者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一环五点”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希望基于临床这一重要环节,突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五大要点,从而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一环五点”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教学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能完成问卷调查和临床案例分析等各项评价指标)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33人、对照组32人。

1.2 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防治原则。

1.3 实施方法

1.3.1 研究组 采用“一环五点”教学法,即基于临床这一重要环节,突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五大要点,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3.1.1 基于临床阐明特点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阐明其特点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如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是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发现,整体观念仅仅从精气学说等哲学层面加以阐释,学生常常难以领悟,只有结合临床,如大怒伤肝,可以引起胃痛、纳呆、咳逆、咯血,临床清心热、泻小肠火可以治疗口舌生疮等,学生方能知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合临床关节疼痛的病证时常在寒冷或阴雨天气时加重,瘿病的发生多与地域水质密切相关等,学生才能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3.1.2 基于临床确立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经数千年的积累,其内容博大精深,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其所有的知识,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加以展开显得尤为必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由此可见,与临床密切相关、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中医基础理论理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临床脾病辨证,常见有脾虚失运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湿邪困脾证,因而脾主运化、主统血等生理功能以及脾气主升、喜燥恶湿等生理特性便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临床气血同病常见的病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气随血脱等证,因而气与血的关系诸如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等同样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1.3.1.3 基于临床攻克难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某些从理论上难以讲清楚、以致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想要突破这些教学难题,基于临床教学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肺合皮毛理论,理论上难以讲清,导致学生不易理解,而基于临床教学,结合体表受寒时,人体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便可以清楚地说明之。即使理论上能阐释的知识,基于临床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联系大汗后人体会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现象,可以加深对“津能载气”理论的认识。

1.3.1.4 基于临床弥补漏点 基于临床教学会发现,有些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中医基础理论并未在教材中出现,从而对学生今后临床辨证论治造成影响,对此有必要加以补充。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有关膀胱的功能时常只涉及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而传统中医的膀胱尚有藏津液、司气化的功能。不弥补相关漏点,学生在临床上对太阳膀胱蓄水证有关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发生障碍)的主症和病机尚能理解,但对口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和少腹苦里急(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下焦气机壅遏)等主症和病机就无法正确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有关胆的功能只论述藏精汁、主决断,时常遗漏主疏泄、寄相火功能。不弥补相关知识,学生在临床就不能理解少阳胆腑有病所出现的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和病机:胆主疏泄,内寄相火,胆腑有病,少阳气郁,容易化火。胆有郁火,故口苦、咽干;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目眩。因此,在治疗少阳胆腑之病时,抓住“郁”“火”极为关键。

1.3.1.5 基于临床杜绝盲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脱离临床开展教学,时常会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观点。如对“益火补土法”的认识,仅限于依据五行学说从理论上加以理解,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而基于临床发现,命门之火(肾阳)对脾土温煦作用更为显著,于是益火补土治法的内涵遂演变为温肾阳以暖脾土[2]。如此,便可杜绝学生产生盲目的观点。又如对病性虚实转化的认识,仅从文字上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的盲目观点,而结合临床发现,由实可以转虚,即实性病机可以转化为虚性病机,而由虚常常致实,由虚致实其虚性病机仍然存在,实际呈现的是由其虚而复增邪实的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1.3.2 对照组 采用系统讲授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地讲解,并进行归纳总结。

1.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临床案例分析等对“一环五点”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学生问卷调查涉及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和师生交流等指标。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由学生根据自我感受做出评判(肯定或否定),师生交流通过学生主动提问率加以评价。临床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案例加以分析,阐明其病因病机,确定其具体的病证。答题要求以及各知识点的分值安排由教研室相关教师集体讨论确定,并形成书面文字,临床案例分析由2位教师评阅,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分值。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案例分析采用百分数表示,总分为100分;问卷调查涉及的相关指标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一环五点”教学法组93.94%学生感觉有学习兴趣,系统讲授法组84.38%学生感觉有学习兴趣;“一环五点”教学法组90.91%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系统讲授法组65.63%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环五点”教学法组学生主动提问率为84.85%,系统讲授法组学生主动提问率为5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2.2 临床案例分析成绩比较 “一环五点”教学法组学生的临床案例分析成绩平均分为(83.82±6.87)分,系统讲授法组平均分为(71.88±7.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案例分析成绩比较(±s)

表2 临床案例分析成绩比较(±s)

注:与系统讲授法组比较,*P<0.05

组别 n 临床案例分析成绩(分)“一环五点”教学法组系统讲授法组33 32 83.82±6.87*71.88±7.21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绝非由纯思辨而产生,而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它既凭借临床经验事实的引导,又力求临床经验事实的验证,并且最终又将回归于临床实践。有鉴于此,笔者开展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一环五点”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实施方法为基于临床这一重要环节,突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五大要点,即基于临床阐明其特点、基于临床确立其重点、基于临床攻克其难点、基于临床弥补其漏点、基于临床杜绝其盲点,要求所基于的临床案例具有代表性、真实性、简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从而保证其有效地贯彻与实施,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临床案例分析等对“一环五点”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一环五点”教学法组93.94%%学生感觉有学习兴趣,有优于系统讲授教学法组的趋势;“一环五点”教学法组90.91%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提问率为84.85%,临床案例分析成绩平均分为(83.82±6.87)分,明显优于系统讲授教学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一环五点”教学法有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获得了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讲授法基础理论中医学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索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讲授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