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02吴琨
吴琨
221400新沂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新沂
股骨粗隆间骨折旧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底到小粗隆水平上部分的骨折疾病。间接外力是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因素,以老年人为好发人群。股骨粗隆间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临床症状为患侧髋部疼痛,患髋不能站立、行走,查体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皮肤淤青、患侧下肢短缩、内收及外旋畸形,髋关节活动度受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的平显著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于老年人而言,多伴有骨质疏松,身体机能日益下降,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手术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探究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疗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分析其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 治 股 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 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1例;年龄48~86 岁,平均(62.7±10.3)岁;骨折原因:被车碰伤或自行摔伤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 岁,平均(63.1±10.1)岁;骨折原因:被车碰伤或自行摔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排除标准[1]:①纳入标准:经过DR 及CT 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且均为单侧患病;入院后邀请内科医生协助诊治内科疾病,进行病情调整;术前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排除手术禁忌,评估麻醉和手术风险,于伤后2~8 d 实施手术。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前备皮、备血、术前0.5 h 及术后24 h 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呋辛)。②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手术耐受性差者;合并身体其他部分骨折者。
手术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对该组患者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为平卧位,患侧臀下垫一软垫,C 臂机下复位患者的骨折部位,复位满意后则予以DHS 治疗。以大粗隆尖部及以远端股骨外侧切口,长约10~12 cm,形状为“L”型,并保证切口可以将股骨大粗隆、股骨干上端外侧予以充分地暴露。选择大粗隆基底下2 cm 股骨干稍偏后处为进针点,使用DHS 配套颈干角定位器进行定位,沿股骨颈向股骨头方向并纠正前倾角后钻入1 枚定位导针,直至股骨头软骨下0.5~1 cm处。通过C 臀机透视确定导针处于股骨颈中央位置。顺导针钻孔扩髓攻丝,为防止操作过程中骨折端复位丢失,在导针上方钻入1 枚克氏针临时固定。测量导针的深度,选择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拧入,放入钢板,依次钻孔测深拧入骨皮质螺钉。术毕,清点器械敷料,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并将伤口逐层缝合,敷贴固定。②观察组:该组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在C 臂机下进行骨折端复位。复位效果满意后,于大粗隆尖部及以近作切口,大小在3~5 cm。于大粗隆上纵向切开,分离浅筋膜及臀中肌,暴露大粗隆,复位钳钳夹骨折端,在大粗隆顶端稍内侧用空心骨锥开孔,旋入导针。C臂机透视下证实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空心钻扩髓,置入PFNA 主钉。在近端瞄准器引导下钻入导针,纠正前倾角,C臂机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满意后,测量钻入导针长度,沿导针钻孔,骨锤敲入螺旋刀片,并将其锁定。远端瞄准器引导下,置入合适长度锁钉2 枚,安置尾帽,最后C 臂机透视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螺钉长短合适。术毕,清点器械敷料,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并将伤口逐层缝合,敷贴固定。
观察指标:观察的指标包括髋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髋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应用髋关节功能评分表(Harris)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进行评估,百分制表示,并根据评分对髋关节改善分级:①优:评分>75 分。②良:35~75 分。③差:评分<35 分,优良率用优率与良率之和结果表示[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5),见表1。
表1 髋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结果[n(%)]
表2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30 83.7±12.6 184.9±20.2观察组 30 76.1±10.3 153.4±18.7 t 2.558 6.268 P 0.013 0.000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结果比较[n(%)]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6.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见表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多发性疾病,其多表现为疼痛、肢体活动受限、肿胀等,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临床近几年病例资料分析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以老年人为发病主体。因大部分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或肾功能的衰退,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加大了手术风险。因此,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以往临床多应用DHS 治疗,DHS 为套管钢板,具有强度高的特点,配合加压钉治疗,能有效对股骨干、股骨头颈段予以固定,且对患者肢体活动性影响不大。但其缺点在于对患者肢体组织损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患者肢体血液供应。PFNA是一种新型的以复位固定为基础的固定系统。PFN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优势体现在不仅能充分将骨折部位暴露,还可以提高复位精准性,能通过控制股骨距承载体,缓解关节压力,保证手术效果,降低术后粘连、感染、髋内翻畸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与DHS 比较,PFNA 属于中心固定,牢固性更强,且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术后可以早期非负重下活动,利于患侧髋关节功能康复,因此备受青睐[3]。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归纳,观察组患者髋关节优良率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