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空间建设视角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9-09-01张牧歌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产业发展

张牧歌

[摘 要]高校众创空间凭借一体化、专业化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平台,有其独特的优势。民办高校可依托众创空间建设,通过产教协同来打造专兼职导师团队,设置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并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国家战略,众多民办高校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培养阵地。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众创空间”这一概念,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高校建立“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一体化实践服务,推进了创新创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是设置简单的课程或者校企合作模式,与众创空间这一实践平台并无关联。因此,本文对众创空间视角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進行研究,将众创空间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民办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效果并不好。其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是学校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双创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仅仅将其作为学生活动的一种,并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导致民办高校缺少相对应的双创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在这样的影响下,民办高校教师也没很好地开展双创教学工作,对学生在这方面的管理和培养不足,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有效激发出来。在部分学生看来,创业只是那些有财力有精力有商业头脑的人才去做的事情,对于双创认识比较片面,所以部分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给双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困难。

1.2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明确,创新创业培训形式化

很多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当作选修课,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实践课程更是少得可怜,每学期只有一两场比赛,没有引起学生的充分关注和兴趣。创新人才培养少不了老师的指导,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双师型师资甚是缺乏,很多老师是中青年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非常少,并且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

2 依托众创空间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

2.1 众创空间能够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一体化、专业化服务

高校众创空间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验室、师资、资金等这些资源建立的实践平台。对于创新创业学生来说,高校众创空间能为他们提供场地以及小额资金的支持,并有对应的导师指导。很多创业者有知识、有头脑、有技术但是没有实践经验,创业当初想法是美好的,缺乏对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市场的了解,项目往往实践起来很困难,创业者想法都被扼杀在摇篮中。另外一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规模比较小,缺乏企业管理的知识,没有企业财务、市场、人力和法律方面的经验,会造成公司管理的失误。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研发和产品生产以及市场推广需要资金,但是学生创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链断裂导致创业失败。

众创空间的优势一是采取部分服务免费部分收费的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成长环境。二是通过培训、训练营和竞赛等活动可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创业圈的建立。共同的平台和办公环境能为创业者提供互帮互助和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提供场地,方便创业者进行产品展示,另外还能为创客们提供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材料设施和设备。

2.2 众创空间可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难题

产教融合的众创空间是由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丰富的产业背景知识,提高众创空间的孵化质量。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想法很多,但能把想法变成产品的很少,有了企业的加入会提高创业项目的真实性和务实性。产教融合的众创空间组成主体是企业、高校、第三方运营公司。企业拥有技术、生产和市场资源优势,高校拥有场地、知识、科研成果和教育成果优势,第三方运营公司拥有成熟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社会资本优势。三者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创业者遇到的各种难题。高校的创业指导老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运营、市场开发等问题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有了企业的加入,可以建立一支专兼职导师团队,企业的兼职导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一条龙的创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了专业化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和人力保障。这样,高校众创空间可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 众创空间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实施路径

3.1 基于产教协同共建的众创空间构建模式

产教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是“高校+企业”模式,由高校发起建立空间,企业负责经营和管理,向在校师生和创业校友提供创业服务,通过孵化培育一些创新创业项目来实现众创空间的盈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一般由高校提供场地等硬件设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技术创新等资源,企业负责空间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是在高校与运营企业方的合作框架下进行运营管理,空间的建设经费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的或者企业独立承担。空间的一些重大事情是由双方协商确定。通过这种校内创业和校外资源的对接模式,使众创空间和市场接轨,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浙江理工大学的“尚+众创空间”,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建模式使得众创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校企双方的信息、物资以及人才教育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创业项目孵化服务,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由于人、财、物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2 依托众创空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一条主线,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在课程开设方面,依托众创空间将学校专业教育和企业生产工作实践相结合。校企联合开设一些对双创学生有真实作用的课程,结合各学院实际情况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开设相应的课程。广州某高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设置了由创新基础教育、创新专业教育构成的课程体系。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仅仅依靠开设几门课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不仅仅是开几家公司、做几个项目或得几个奖项能衡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有正确全面的教育理念,同时又能够正确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

3.3 依托众创空间,校企合作培养双导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首要保障,教师既要有专业水平也要有实践经验,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又要适应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民办高校可以依托众创空间引进企业实践老师,建设一支由企业家、行业人才和高校老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一是高校通过众创空间平台促进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方式,鼓励老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以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創新创业人才。二是创业导师不能只局限于高校老师,企业领导者、创业成功者从实践来看也可以作创业导师,他们不仅熟悉创业过程又具备丰富的创业经验,在指导学生创业过程中容易跳出学校层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创新创业,能给予学生在校老师不能给予的实践方面的指导。

3.4 依托众创空间,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民办高校应在校园营造众创文化,打造大学生众创的文化环境。学校可以依托众创空间为学生们举办创新创业讲座,邀请一些在创新创业上取得成就的人士为大学生传授经验以及想法,为即将面临就业选择问题的大学生和选择创新创业大学生面临的困难进行解惑,为大学生传递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通过这些直观的面对面的讲座来激发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高校还可以通过众创空间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的比赛,通过比赛这种形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校应引导学生参加比赛,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对于比赛中创业想法比较好的项目给予一些奖励,如若项目实践性较强,可将想法变成现实。民办高校还可以依托众创空间建立线上线下平台促进双创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的知识交流以及经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培养双创学生跳出自己专业看待创业的视角,从而促进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5 建立反馈评价机制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果如何,依托众创空间有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以通过建立反馈评价机制了解情况。坚持效果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高校可以定期对“众创空间”的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评估,形成内部反馈评价体系,并且保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立即对项目整改。其次,高校可以借助成熟的科学评价工具对创新创业者在“众创空间”的去留情况进行评价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众创空间”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另外,可将市场反馈纳入“众创空间”反馈评价机制建立市场反馈系统,通过创业产品的市场欢迎度、创业公司成员留存发展情况、创业公司融资情况以及创业组织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构建市场反馈系统,与“众创空间”内部反馈评价系统共同评价、统计并分析研究“众创空间”的问题与不足,发挥众创空间在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萍,刘传会.基于创客教育视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2] 陆秋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创新探析[J].中国青年与社会科学,2018(33).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产业发展
基于众创空间视角下的传统孵化器发展思考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沈阳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