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宜宾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9-09-01刘素英张伟
刘素英 张伟
[摘 要]宜宾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以及次生的地质灾害、江河洪涝频繁发生,由此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加强各类关键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提高为农服务能力成为我市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分析了宜宾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和差距,提出了宜宾市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发展对策,以加强“三农”的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现状分析;差距分析;发展对策;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宜宾地处长江上游,承担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责任。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市气象服务必须要满足本地生态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大对本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气候资源分析论证业务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1 宜宾农业气候特征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与岷江的汇合处,毗邻云贵高原和大凉山,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宜宾市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沿江地区还具有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属性。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具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热量充足,农业气候资源相当丰富的优势和春季回暖早、夏季气温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的气候变化特点,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年平均日照数为1000~1130小时,年平均风速仅为1.23m/s,多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静风频率较大,风速小。但与国内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市光照时数较少,同时冬干、春夏伏旱、低温绵雨、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以及次生的地质灾害也常发生。总的来说,农业气候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粮食、甜橙、家禽、蔬菜、蚕桑等多种作物的生长,农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 宜宾为农气象服务现状分析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全市气象部门始终以为农服务为重点,着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建设了200多个农村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覆盖了大部分乡镇;建设了翠屏区、南溪区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观测站;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根据不同坡度、不同台位和不同土壤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建成了近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三农”实施县建立了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2)服务层面广泛,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面向“三农”的为农气象服务,普遍开展了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为广大农村的公众气象服务,积极推进气象信息进基层、进农村。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涉及农村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生态环境评价、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物气候适应性论证等等。
(3)服务手段多元化。不断探索多种服务方式,利用电话、网络终端、121、手机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形式開展气象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为农气象服务的主要手段,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气象服务。
(4)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目前气象预报涵盖一年中的年、季、月、旬、周、72小时、短时、短临等各个时段。气象服务内容涉及气候预测、天气预报、重要天气预警、重大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影响评估及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适应性分析论证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等。
(5)服务效益日趋显著。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农业气象专题分析等服务产品,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防灾抗灾和安排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森林防火气象服务、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已经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气象短信、气象微信已成为广大农村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宜宾市为农气象服务的差距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们的为农气象服务体系还有很大差距。
(1)为农气象服务的水平、能力、内容及针对性距离各级党政部门、广大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短期气候预测,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以定时、定点、定量为内容的精确预报准确率不高制约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仍然存在以公益服务代替专业服务的问题。
(2)为农气象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农业生态建设、产业调整、农作物适应性论证、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有潜在需求的气象服务领域需要开拓,特别是在畜牧产值接近甚至超过传统农业产值的农业产业结构下,气象为畜牧业的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3)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农村防灾减灾需要。目前我市只有叙州区、高县、南溪、屏山、江安实施了三农项目, 气象服务信息在农村的传递方式和手段,距离气象服务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市部分偏远地区电话、手机、电脑普及率低,众多的气象信息都不能直接传递到农户,对农业生产极具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农业气象专题更是无法看到。同时服务产品单一,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4 宜宾市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息息相关,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我市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4.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的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全市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实现基本气象环境的中尺度实时监测;在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布局气候监测站点,为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建立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卫星探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和其他探测资料的突发气象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工作平台;建立完善农村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各级政府的灾害预警发布中心;推进手机发送预警短信“提速、扩面、优化”。
4.2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
根据现代农业和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要求,逐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协调发展,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市、县分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4.3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需求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加强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拓宽为农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传播手段,并加强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的推广和应用;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4.4 加快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拟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烟区人工消雹作业体系,开展大、中型水库增雨蓄水试验示范。通过系统和体系建设,实现以防灾减灾为中心,立足农业抗旱增雨防雹工作,拓展服务领域,使作业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5 结语
宜宾市作为农业大市,气象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宜宾市气象部门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开展精细化预报报务;建立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等方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许庆双.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14).
[2] 周良海.崇州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20).
[3] 霍炎等.现代农业多元发展对为农气象服务转型需求的研究[J].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