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与高职院校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研究

2019-09-01刘永泉李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刘永泉 李萍

[摘 要]浙江创新经济的新模式是特色小镇,目前已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从浙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通过对浙江特色小镇的调查问卷分析创客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继而提出高职职业性向分层创新创业人才分层培养的“三层次,一核心”模式;最后针对对接特色小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特色小镇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明显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数量增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2016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创新创业提出如下措施: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众力的乘数效应,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素质人才,这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创新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同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在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是创新型特色小镇,浙江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浙江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抓住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机遇?这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浙江高職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浙江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正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路径,并已初步取得成效。选取浙江四所创新人才培养各具特色的高职院校(见表1),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这四所学校来看:(1)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特色明显、城市创新创业氛围浓厚;(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结合学校专业特色;(3)人才培养突出教学与实践结合,构建富有成效的实践平台;(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强调实践和职业技能;(5)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精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

虽然浙江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和禀赋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即“分层”。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是“同质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完整的培训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不论是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还是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均不完整。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不足。虽然目前高校的师资结构中强调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教师,但依然缺乏有创业经历的教师,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空对空”。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到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见效慢、创业风险大,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较难确定,继而很难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

(5)政府、学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对本科院,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乏热情,创业资源向本科院校倾斜,对高职院校的帮扶效果不明显;这又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激励机制不到位。

2 浙江特色小镇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浙江创业气氛浓烈,浙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创业者为主体”,为大学生创业者、草根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优惠的配套政策和服务,适合大学生的小微创业。浙江代表性的特色小镇如: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诸暨袜艺小镇、龙游红木小镇、古堰画乡小镇等。以嘉兴为例:嘉兴的特色小镇在产业上涉及: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以嘉兴首批的南湖基金小镇、海宁皮革小镇和桐乡毛衫时尚小镇为例,南湖基金小镇初步形成兼具国际开放性和金融专业性的特色区域,吸引投资类、金融类及相关服务类机构入驻;而海宁的皮革小镇依托海宁良好的皮革基础,完整的皮革产业链,正由传统优势产业逐渐向时尚创意型产业转变。桐乡毛衫则占领70%的国内市场,正打造全球纺织原料集散中心,可见这三个小镇各具特色。

特色小镇对创新创业人才有怎样的需求?选取嘉兴的南湖基金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进行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了解特色小镇对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选取这三个特色小镇的原因是:海宁皮革、桐乡毛衫均是以实业为基础的小镇、南湖基金小镇则是风投、金融类企业,恰好为实业企业提供资金等资源,特色小镇间形成完整产业价值链。通过“网络问卷+现场调研”的调查方法,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其中南湖基金小镇47份、海宁皮革43份、桐乡毛衫23份。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部分:创业发展现状、创业者能力和素质要求、创业的瓶颈、希望得到哪些支持等;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从被调查的特色小镇创客的创业发展的盈利情况来看(图1-a),盈利较稳定的创客仅占到18%,初有盈利的创客占到20%,盈亏平衡的占到15%;其余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初创尚未有订单占到13%,有订单仍亏损占到18%,有4%的创客考虑退出,盈利状况较为悲观,处于亏损状态的创客占比高于正常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被调查者在填表时有意夸大困难。从创客的所属行业来看(图1-b),风投占到18%、金融占到14%、皮革占到31%、毛衫占到20%,行业分布既有实业类企业也有服务类企业,行业分布与被调查的三个小镇的 “特色”行业基本保持一致。

从创业者身份来看(图2-a),有29%为大学毕业生,还有部分在读学生,可见大学生在特色小镇创客中占比很高,说明“对接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整体上是正确的。其他创业者类别中草根创业者占比较高,其次是企业家,可喜的是创业中海归占到3%,反映了目前“万众创业”的现状。从创业者的年龄来看(图2-b),18-40岁之间的比例占到67%,其中18-30岁占比38%,31-40岁占比29%,可见特色小镇创客的年轻化,体现出特色小镇创客的活力。这两个调研结果都为支持 “对接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面提供了社会依据。

从创业者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来看(图3-a),最重要的是市场把握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执行力。一般认为市场把握能力仅通过教育是较难培养的,但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专业知识,这是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可以做得到的。从支持创客创业成功的因素中(图3-b),个人兴趣爱好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特色小镇的优惠政策,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作用起到了效果;再次是团队的支持、工作经验的积累。可见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关于支持创业的因素,分别针对大专生(图4-a)和本科生(图4-b)进行调研的结果发现:两个群体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对两类群体个人兴趣爱好都发挥最大作用。差异性表现在专科生中社会关系和团队的支持起较大作用,本科生中优惠政策起较大作用。

关于创业遇到的瓶颈(图5-a)中,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约有78.6%的创客均认为存在资金的瓶颈;第二大的瓶颈是知识体系和人才,约有70%的创客存在该瓶颈,其再次的瓶颈如:人脉、个人能力等;可见创客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虽然政府和银行出台多项政策解决融资约束,但该问题仍然没能很好解决,融资约束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关于创业还需要哪些支持(图5-b)中,绝大多数企业均需要资金支持,这与前一问题的结果保持一致,可见融资约束的严重性和资金的必要性;此外创客还需要情感支持、配套政策和技术支持;值得指出的是仅有2家创客认为需要高校创业指导中心的支持,可见目前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对创业工作并未起到预期效果,这也恰恰说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

调查问卷融入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特色,因此最后的两个问题是针对国际贸易类人才需求的问题。对于团队是否需要国际贸易方面的成员(图6-a),被调查企业中有41%的企业认为团队需要国易类人才,这些企业主要皮革、毛衫类的制造企业,可见对于制造业创客普遍意识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在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要求(图6-b)中,最重要的是开拓市场的能力、接下来是有实战经验,再次是有客户资源,这说明创客对高校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视。

通过对嘉兴代表性特色小镇的调研,本项目组认为:从特色小镇创客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1)市场把握能力、专业知识、个人兴趣爱好对特色小镇创客创业起到较大作用,因此日常教学和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培养。(2)创客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因此除了优惠政策外高校的创业中心要切实给予创业学生(团队)资金上的支持。(3)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创客创业起到的作用不大,并未起到预期效果;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化的。(4)对于制造类创客而言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该类创客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高职职业性向分层创新创业人才分层培养:三一模式

浙江高校应该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抓住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机遇?结合对特色小镇的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应该进行职业性向分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职业性向创新创业分层人才培养是“三层次、一核心”,其中“三个层次”是指主要将学生根据职业性向分为三大类:直接就业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想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针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对应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实践与企业对接的高技能型高职人才、与创客空间特色小镇对接的创新创业型高职人才、高职+应用型本科(专升本)这三个层次。“一核心”是指三个层次人才培养均围绕共同的核心:高技能和创新创业。

“三层次、一核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指:(1)普通的学生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定,注重实践能力,能力突出的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适合直接就业。(2)创业性人才为其量身定做创业策划辅导、创业竞赛创业支持,和特色小镇创业项目对接,适合自己创业或在特色小镇做创业合伙人。(3)个别求学愿望迫切的学生重点提升其升学能力(专升本)和科研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平台,给予愿意攀登而且有能力攀登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三个人才培养层次是动态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切换。(4)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均围绕一个共同的培养核心:高技能和创新创业,正是有了这“一核心”才能保证三层次的动态性,其余两个层次人才均可和第一层次之间相互流动。通过分层教学,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接不同要求的模块,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养与认定、创新人才选拔和“专升本”选拔的有机结合。对接特色小镇的职业性向分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三层次,一核心”如下图7所示:

4 对接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议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要建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群。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難度在于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第二层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故针对该层次创新创业重点展开。基于浙江创新经济的特点,不提倡建立高职自己的创客空间,而是要为特色小镇和创客空间培养创客人才和合作伙伴。在对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按照如下思路:

第一,创新型小镇或创客企业提出人才规格,合作设计培养方案,并根据创业项目的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有创客空间为课程设计和实施主体的课程,保证学生毕业、创业双重需要。

第二,设定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与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的企业,结合创业项目的需要,有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为课程设计和实施主体的课程。

第三,利用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搭建多种方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并且利用创客空间和特色小镇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正实践参与机会。高校需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特色小镇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尤其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让想创业的学生能真正的“执行”起来,把好的想法实施起来。

第四,实施双导师指导+创业、创新、经营管理实操运行,即学校培养基础能力和技能、配备指导老师;学生直接由企业以项目形式委派任务,由企业直接指导。学校的指导老师受实践经验所限更偏向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企业导师则可以带学生真正对接创业项目,挑选和培养合作人员。这两类导师都帮助学生“干中学”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还需要建立对创业学生和指导导师的激励机制。

第五,创新人才的内部层次: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可直接创业,或在完成企业任务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直接进入创业进程或成为创业企业业务骨干或自主项目创业;次优学生成为企业业务人员。

第六,学制安排,2年级末全院选拔,3年级分组形成团队,对接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或在创客空间或特色小镇创业孵化扶持下运行自有项目,或进入已有创业团队合作运营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等.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

[2] 杨勐.大学生创客小微创业的浙江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6(04).

[3] 郁建兴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7(06).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